关注厨房、稻田、物种,“影像年鉴”映话系列杭州开启

关注厨房、稻田、物种,“影像年鉴”映话系列杭州开启

解卿 2025-01-14 指点迷津 1 次浏览 0个评论

2025年1月12日,“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映话系列”的首场活动在杭州天目里美术馆举行。这场名为《想象和叙事:被置入厨房、稻田和物种之上的影像》的活动,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与天目里美术馆联合策划,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总监施瀚涛与天目里美术馆策展人孙熳共同主持,邀请毛晨雨、蒋涵萱、费亦宁三位影像艺术家播放和分享他们的艺术实践。

对谈现场,从左至右:毛晨雨、费亦宁、蒋涵萱、孙熳、施瀚涛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钱文轩

 

“之所以首站选择杭州,源于沪杭两地影像艺术互动的历史,‘85新潮’后,张培力、杨福东等一代影像艺术家的实践就在沪杭两地展开。‘映话系列’既是对这一历史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未来交流形式的探索。”施瀚涛说。

据悉,“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下简称“影像年鉴”)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2023年发起并主办,是一个以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第一线观察和资料收集为基础,开展现象分析与整理,进行文献及作品的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并力求通过稳定而有效的工作机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最全面而详细的文献库。

在历时一年多的时间里,影像年鉴工作组共收集到2023年在国内外公开展示和发表的中国艺术家的两千余件影像艺术作品。在这期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分别与浙江、四川高校签订馆校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影像年鉴长三角、西南地区工作站,发布“长三角状况报告”、举办多场影像论坛等。目前,“地方与讲述——首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正在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展览基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2023年度的观察,展出15位(组)艺术家的当代影像艺术作品;《地方与讲述——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2023》也正在编撰中。

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影像艺术的多样性进行呈现?如何让“影像年鉴”中丰富的艺术生态被更多人了解,“映话系列”由此开启。

2024年4月,“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长三角状况报告”在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C03展位展出,并举办《未来图像创造者》论坛

“映话系列”,关于三部影像作品的探讨

所谓“映话系列”,即放映+对话。首场“映话系列”,《想象和叙事:被置入厨房、稻田和物种之上的影像》邀请到毛晨雨、蒋涵萱、费亦宁,分别带来《细毛家屋场的宇宙主义者》、《厨房里的谈话》系列之《你会知道我的名字吗?》,以及《月之滨Ⅱ:你我的坐标》三部影像,也正是稻田、厨房和物种之上的主题。

其中,毛晨雨出生于湖南,1990年代毕业于同济大学,现工作生活在上海。自2012年开始,毛晨雨在湖南创建探析中国乡村社会的实体媒介“稻电影农场”。此次放映的《细毛家屋场的宇宙主义者》是2023年上海双年展的参展作品,他以故乡“细毛家屋场”为基点,探讨人类、自然和非人类之间的关系。他通过“电影”的隐喻,将地方故事融入一种宇宙的整体视角,强调人与地景、历史和生态的多重联系。在对谈中,毛晨雨提到自己对乡土议题的关注已有22年,他选择湖南、湖北、贵州作为重点区域,展开对乡村生活、记忆和生态的深度探索。这种长期实践使“稻电影”成为一种有机的创作方式,将影像作为文献,既记录又创造新的叙述可能。在“稻电影”中,种子成为一个隐喻,既象征着记忆和生命的延续,也反映了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变化之间的张力。例如他提到湖南农科院的一次实验,展现了现代农业技术在乡村中的入侵与消失,这为乡土叙事增加了新的复杂性。

毛晨雨,《细毛家屋场的宇宙主义者》(静帧),2023年,影像装置(4K单屏、立体声),9分27秒(作品由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委任制作,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毛晨雨所说的种子实验,恰好呼应了影像艺术家费亦宁的动画作品《月之滨Ⅱ:你我的坐标》。费亦宁1990年代初出生于哈尔滨,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帕森斯设计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她在《月之滨Ⅱ:你我的坐标》中以未来后人类的想象为背景,呈现了一种跨越时间与物种的叙事方式。通过纺织机、藻类、胶片的视觉偶然性与叙事的经纬线结构,将媒介记忆与个体情感联系起来。

更为年轻的蒋涵萱出生于杭州,毕业于英国牛津⼤学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现为上海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讲师。她的《厨房里的谈话》系列始于2019年,当时在拉脱维亚的里加驻地时,发现厨房是重要的社交空间,除了做饭功能,也是成为人们谈论日常、政治和社会议题的地方。这一发现启发了整个项目的延续,此后“厨房系列”在英国牛津与伦敦、成都A4艺术中心驻地、瑞士多个城市展开,艺术家通过与不同文化群体的互动研究了厨房空间的多功能性与情感潜力。此次放映的《你会知道我的名字吗?》来自成都驻地的拍摄。作品以四川青城山及成都一个家庭厨房为拍摄主场景,结合了真实生活片段与虚构情节,讲述了三位男性的故事。其中的黑人舞者是一位在巴黎生活、几近失明的残疾舞者,但他却积极组织社区活动和舞蹈对决,致力于帮助少数群体找到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蒋涵萱还在巴黎拍摄了他所生活的社区,展现了他的努力与坚持。

蒋涵萱,《厨房里的谈话III》之影像《你会知道我的名字吗?》(静帧),2023年,数字化超16毫⽶胶⽚电影&4K,⿊⽩&彩⾊,16分10秒(致谢A4国际驻留中心,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在对谈中,蒋涵萱提到厨房在文化差异中的普遍性:无论是在里加、成都,还是在瑞士和英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厨房中的行为和情感表达各具特色,但都指向人类对情感连接的普遍需求。她也以此延伸出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孙熳和施瀚涛在映后分享中,均提到了“连接”——无论是费亦宁的时间与物种的跨越性叙事,蒋涵萱通过厨房媒介对社群的联结,还是毛晨雨通过家族与地方的记忆构建,都试图在现代性的断裂与碎片化经验中寻找位置。

费亦宁,《月之滨Ⅱ:你我的坐标》(静帧),2023年,影像(单通道影像、动画、超8毫米胶片、4K、彩色、声音),12分26秒(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从长三角合作开始,呈现各地艺术生态

“影像年鉴”项目从创立伊始,便以全国性视野关注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而长三角地区因其密集的艺术资源与活跃的创作氛围,成为年鉴项目的重要基点。

谈及与天目里美术馆的合作,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提到,2024年11月初,天目里以美术馆为枢纽,集合杭州本地的艺术机构,发起”杭州当代艺术周”,且在时间上与“上海艺术周”对接,形成两地之间的对话。在此之后,经过上海多伦美术馆与杭州天目里团队多轮沟通,从选择放映影片,到每个细节落实到位,才形成了“映话系列”第一站,也是多伦美术馆与天目里美术馆馆际交流的开始。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天目里美术馆是一个新兴的艺术机构,多伦美术馆有着20多年的历史,双方拥有的优势和资源是不一样的,两个馆的合作会带来更多联动效应。”曾玉兰说,“合作不是把‘影像年鉴’内容带到其他机构去巡展,而是期待与更多的艺术机构联动合作,依托‘影像年鉴’这个开放性学术平台共同策划新的项目,找到不同机构自身的特点,优势互补,把本地艺术生态和话题融入其中。‘影像年鉴’作为开放性、平台性的项目,希望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更有效地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外景

天目里美术馆副馆长吴天表示影像艺术的发展动态与历程亦是天目里美术馆持续关注与深入探索的重要命题,希望映话系列活动能为观众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地方与讲述——首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展览现场

目前,《地方与讲述——首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将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至2025年2月23日。同时,“影像年鉴”项目2025年度的影像作品与文献也已经启动公开征集,“映话系列”和“影像年鉴”相关活动也将在南京、武汉、北京等地的艺术机构联动展开。相关活动打破展览和出版物的限制,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交流平台和灵活的活动形式,在持续探讨“地方与讲述”的主题下,呈现影像艺术的多元生态,也希望促进更多人参与对于影像艺术的讨论。

2025年1月1日起,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公开征集2025年度影像作品及文献。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关注厨房、稻田、物种,“影像年鉴”映话系列杭州开启》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