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指导召开了《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列》研讨会。会议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广州知识城在新时代的引领作用,推动其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知识城的发展规划、政策体系、产业布局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通过本次会议的召开,有助于为广州知识城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途径,筹划十五五发展蓝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指导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列”研讨会,邀请相关部委和中咨公司的专家学者,以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例,探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健全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如何释放创新驱动的潜力、如何开放式创新、如何绿色发展、如何推动科技和产业项目更好地落地。
2024年11月20日上午,我会指导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列”研讨会。
中新广州知识城合作事务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黄伟坚汇报知识城建设成就时表示,2010年,自“3+1”中心旗舰项目诞生以来,知识城始终秉持着互利共赢的理念,在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绿色智慧城市上面打造了一系列的品牌,具体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化改革,激励高质量的发展。知识城依托国家双边合作项目、广东自贸联动发展区等优势,推动了高质量的发展。2020年,知识城的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2022年广东省知识城条例出台,赋予了知识城更多的省事权。
第二,对外开放和深度拓展。知识城与新加坡的合作日益紧密,签署了81份合作备忘录,新加坡四大国企已在知识城落户。此外,还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顶级资源建立了联系。
第三,现代产业集群挑起了大梁。知识城形成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三大优势产业集群,目前有160个在建项目,预计产值达1200亿。生物医药领域有、康方生物等企业,集成电路领域有粤新芯片半导体等企业,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小鹏汽车等企业。
第四,科技创新迸发新的生机。知识城启动了国家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引进了14所高校研究生院和孵化器,在读研究生超过6000人,大学生达35000人。在芯片领域,推动了GPU和CPU相关的发展,同时在人形领域也有所布局。
第五,城市空间格局的日臻完善。知识城全力构建“一核两心,两轴多园”的空间布局,打造了九龙湖CBD核心区等文化地标,并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创新谷。交通方面,拥有八条轨道、七条高速、七条快速路,实现了与粤港澳大湾区关键城市的快速通达。
与会专家通过解剖中新广州知识城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题,讨论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中存在的真正难点、堵点和政策需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晓超首先肯定了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发展成果,他表示,建设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试验区很有必要,目的是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出一条可行有效的路径,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调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积极性。试验区要认真谋划有效的人才机制、资金运营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议知识城探索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数体系,以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态变化情况。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毕吉耀从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分析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建议,他指出,一是要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二是要统筹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区之间根据发展阶段、功能定位、开放水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路径,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四是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主任陈佳鹏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着很多泡沫,呈现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局面。我们往往关注资金和项目而忽视产业,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的硬连接应该是知识城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针对现有问题,要把创新政策、体制机制和国家的发展的方向以及当前的增量政策做有机结合。实现场景驱动立项创新取得新突破,用场景催生研发、吸引投资。打造先行先试的改革样板,特别是在重大项目落地、重大政策突破、重大改革和重大技术攻关的过程中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科技发展研究所所长巨文忠表示,创新体系一是看有没有大学科研院所这样的生产知识的机构,二是看有没有一批具有高报酬递增、高创新率、高壁垒的创新型产业,三是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是否形成了协同创新效应。中新广州知识城是有很多创新走在前列的,比如协同创新、产业融合创新,开放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创新模式发生了变化,现在是场景创新,是科学、技术、产业一体化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内在的逻辑和核心是产业发展,大学也不仅是知识生产者也是知识转化的创作者,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创新模式本质上就是新型生产关系的调整,我们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做一些改变,最后还要考虑智能化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绿色城市研究所所长董珂认为,一个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应当建立符合生态导向的规划指标体系,实现职住平衡,推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需要关注如何快速获取全球前沿知识和顶尖技术,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层面实现质量的提升。过去是产业吸引人再带动城市发展,现在只有提供好8小时工作以外的生活空间人才愿意来。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优势是环境优势,相对劣势是区位,它最适合做0到1的创新中心。围绕创新中心,应当处理好“城、人、产”的关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杜国臣指出,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之一,人工智能对开放和创新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比如对开放领域的影响体现在消费、国际贸易和产业链等方面。未来中美博弈要关注算力供给、出口限制、海外算法数据、人才、数字鸿沟、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和统筹开放与安全等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冯楚军主持会议并作总结。参加研讨会的还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潘治宏、副总编辑刘学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科研部主任南储鑫、公众意见调查部冯瑾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同志。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