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到西方: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与欧亚贸易掠影

从东方到西方: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与欧亚贸易掠影

贰慧美 2024-11-22 职场八卦 2 次浏览 0个评论
在19世纪,英国社会经历了从东方到西方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影响了经济结构,也深刻改变了社会文化。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的贸易和工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欧亚地区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这一时期,英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亚洲进行商品交换,中国、印度等国家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文化交流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东西方艺术、宗教和文化在此时期发生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商品流通的日益扩大,被称为“舶来品”的外国商品不断输入英国,英国的商品也陆续输出到外国。这些舶来品的输入,不时激起英国人的好奇心。由此可见,对舶来品抱有好奇心,并不是锁国时代的日本所特有的现象。强烈的好奇心不仅意味着对舶来品的欲望,还意味着对探求外部世界的欲望。

众所周知,欧洲人早期和东方进行贸易时,首先希望得到的商品是丝绸、生丝和胡椒等调味品,其次是茶叶和咖啡豆。虽然说喝茶与咖啡又引起了对砂糖的需求,但由于砂糖产自西印度群岛和非洲,因此与亚洲没有什么关系。当时,茶叶和咖啡在贸易方面扮演“主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更有趣的是它还导致英国国内产生了咖啡店文化(最早的咖啡店于1648年出现在牛津,1650年出现在伦敦)和茶馆文化。人们聚集在这些地方商谈买卖,交流情报,有时还酝酿阴谋勾当,这样就形成了都市的新气氛。到18世纪末期,价格一直昂贵的茶叶,由于关税降低等原因开始降价,逐渐进入到普通百姓家庭,在市民的生活中扎下了根,与此同时,对咖啡的需求量却没有增加。就这样,茶叶从贵族的奢侈品转变为市民饮食生活的必需品。从以茶叶为贸易目的的17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印度、锡兰红茶问世的200多年间,能够向外供给茶叶的国家只有中国。提起红茶,人们往往会想到印度产的红茶,但其输出实际上是在1870-1880年(日本进入明治年间)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茶叶出口国。

出现在首都伦敦街头的咖啡店,因其异国情调的豪华室内装饰,颇受人们的青睐。地主贵族们在6月份返回乡村住宅之前,大都住在伦敦的别墅里。当他们无法打发时间和金钱时,便聚集到咖啡店。店内不仅出售咖啡,还出售茶和酒:酒一般是本店特意调制的鸡尾酒;茶则有奶茶,即注入牛奶的红茶;还有高级茶,即中国的乌龙茶,这种茶不添加牛奶和砂糖就可以饮用。

伦敦,与其称为工业中心,倒不如称为金融、贸易和情报中心,这一点至今变化不大。它是粮食交易的中心、保险中心、国内对外贸易的中心。当某种商品畅销时,这里就会形成新的流行中心,来到这里的人不是靠强制命令,而是出于自己的物质欲望。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中是不可能产生的。当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首都的。要取得首都市民权才能进入首都,申请这种权利时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但这对于拥有金钱和通过议会已取得政治权力的地主贵族们来说并不困难。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格审查的放松,以及城市劳动力的需要,大量在农村被剥夺土地而身无分文的人也涌向首都。这些人靠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来获取收入,首都也因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行业。

在欧洲,人们曾想仿效亚洲诸国栽培茶叶和咖啡,但由于气候的原因未获成功。凭借着法国的养蚕业,伦敦东部出现了手工业性质的丝绸工业,但这也仅仅是对中国和印度舶来品的一种补充罢了。然而,通过这些,英国人开始明白,若能廉价地购入原料,提高技术,便能生产出本国的产品来代替舶来品,还可以向国外出口。当时,首先发展起来的是陶瓷业,其次是棉纺工业。前者在国际竞争中没有获胜(或者说根本没有能够进入国际竞争的行列),后者则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先驱。

英国在17-18世纪间输入中国和日本(有田市)的瓷器,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本地的陶瓷业纷纷制造仿制品。康沃尔、利物浦、利兹、北塔福德等地,仿制出造型相同、颜色相同,只是人物不着中国服装,而是穿戴英国贵族服装的陶瓷大盘子。还有完全仿效中国瓷器的,但由于釉的涂法和烧制的温度不同,表面光泽也不同的茶钵等有趣的瓷器。当时,贵族和地主的城堡内都设有起名为“CHINA”(陶瓷·中国)的房间,以示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和“陶瓷器”。

收藏在贵族们城堡内的瓷器以同时代的中国清朝瓷器居多,本地的仿制品也大多照此模仿,采用淡蓝色的秀美的花纹,看上去绝不会有单调、枯燥的感觉。因此,在这些收藏品中,只要仔细看看,就能够发现不少英国的仿制品。这些仿制品的价格都比较便宜,色彩和花纹也可以定做,有的还可以将贵族的肖像委托制作进去。

若把陶瓷器的仿制看作外来产品转变成本国产品成功的第一步的话,那么他们迈出的第二步,就是要把从印度、中国进口而且数量最大的商品——棉布和棉制品,也转变为国产品。以往,西服的面料都是用毛纺织品,不仅洗涤麻烦,而且长时间穿着后还会产生一股刺鼻的臭气。据说香水曾因为能够消除这种臭味而大受上流绅士的欢迎。当时,已有相当数量的英国人居住在外国,英国的殖民地也大多处在气候比本国炎热的区域,因此那里出现的服装式样必然影响到首都伦敦的流行款式。获得日光较少的英国人对阳光的向往是非常强烈的。在炎炎的烈日下,非洲人和亚洲人半裸着身体,而英国人则穿着吸湿性能良好且凉爽的西服,这种形象必然强烈地刺激了英国国内的服装流行款式。结果,英国的绅士淑女们竞相购买印度“土布”和中国“南京布”。

到18世纪后期,英国的棉纺织工业迅速成长,成为工业革命的先驱。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实际源于产自中国、印度的舶来品,没有人认为英国拥有棉纺织品的专卖权,但也几乎无人晓得舶来品对英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所给予的刺激。为了挤垮印度棉纺织工业的势力,垄断市场,英国棉纺织工业通过议会和殖民地政府,在关税上做手脚,以遏制“舶来”棉布在国内市场的声望。

棉纺织工业的机械化生产在英国站稳脚跟后,急需销售市场。由于气候的关系,与棉纺织品相比,欧洲大陆对毛纺织品的需求更大些。进入19世纪后半期后,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的棉纺织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想获得最大的棉产品销售市场,它也成功地这样做了,把曾经是棉纺织品出口国的印度改变为棉纺织品的进口国。这样,以往由印度流向英国,由东方流向西方的棉布输出现象逆转过来,大约在1820年前后,英国开始向印度输出棉布。1827年,英国对印度的出口中,棉制品和棉纱居首位,占全体的46%。1828年达到50%,以至于在整个19世纪里都维持在50%以上。由于英国棉纺织品潮水般地涌向印度,印度的棉纺织工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接着,英国棉纺织工业的资本家们又瞄准了中国市场。在他们看来,印度、中国都是人口众多、需求量大的国家。如果能在商品竞争中取胜,那里就可以成为最大的买主。为了能够把印度、中国搞到手里,英国采取了种种手段。但是,尽管英国使印度成为它的殖民地,它却没有力量使中国也成为它的殖民地。鸦片战争(1840-1842)以及后来的几次战争,固然使中国的主要港口开放,但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始终未达到预想的结果。为此,作为棉纺织品的替代品,英国把在印度生产的鸦片销往中国。

从东方到西方: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与欧亚贸易掠影

(本文摘自加藤祐三著《19世纪的英国和亚洲:近代史的素描》,蒋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9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转载请注明来自安岳恒峰安全培训中心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从东方到西方: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与欧亚贸易掠影》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