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循环经济变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0年经验与未来之路

让循环经济变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0年经验与未来之路

admin 2024-11-09 澳门月刊 8 次浏览 0个评论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议题,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寻找未来的发展之路。作为一名拥有20年经验的专家,我认为循环经济应该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废弃物和资源的使用,以及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和企业也应该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和投资。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更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为未来的世界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和繁荣的环境。

自循环经济概念进入国家文件,即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循环经济在中国的探索、推动和深入实践已历经20年。当下面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任务,可以从这20年的循环经济历程中,总结出怎样的经验,未来又如何走向绿色永续之路?

2024年11月7日,在进博会上海会议之一,由澎湃新闻主办、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做学术支持的“净零碳城市:推动循环经济的跨国协作”论坛上,一场题为“中国循环经济:20年经验与未来之路”的圆桌讨论回应了以上问题。

本次讨论由同济⼤学⽣态⽂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三⻆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院⻓杜欢政主持,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孙佑海,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关一松,宝马集团副总裁吴燕彦,以及剑桥大学志奋领学者、绿色光年创始人倪欢,从法律制定与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跨国企业的实践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等方面展开分享,提供了多元视角和务实见解。

循环经济的制度引领,从立法探索到“双碳”目标

杜欢政教授首先指出,在中国循环经济20年的发展历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是产业的主体,公众是循环的主力,社会组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各方共同推进。

孙佑海教授曾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循环经济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如今他仍在环境资源保护法学和司法学领域躬耕,为生态文明法治做出贡献。在本次论坛上,孙佑海回顾到,《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起草和实施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探索,包括与已有法律的衔接,以及制度创新的挑战等。最终,这部法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将循环经济从一个大众陌生的理念,上升到法律层面;区别于当时海外立法的末端处理模式,针对从源头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便于配套实施;在世界上引领了循环经济发展潮流,获得了国际社会认可。

孙佑海强调,中国循环经济的立法过程中,有三点经验值得总结:一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的立法道路;二是在体制方面有所创新,与其他国家侧重环保部门末端治理的模式不同,中国强调从源头出发,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动员全社会参与来做循环经济;三是在理论方面有所创新,中国有诸多关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学者深耕多年,引领了制度的设计;四是在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政府、企业和市民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让循环经济变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0年经验与未来之路

从倡导循环经济的国际非营利性公益机构的角度,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关一松也分享了对中国循环经济的观察和思考。他谈到,在十多年前的起步阶段,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已经看到,中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有很多出色的实践,当时就对中国的专家和实践者做了诸多访谈,并形成一份报告。也就是说,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世界是看得到的。

关一松认为,中国循环经济有几大特征:一是立法和政策持续推动,起到显著作用。在循环经济立法之后,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五年计划和多批试点项目推进。这些工作在全球起步很早,形成了非常先进的经验。

二是采取了务实的策略。西方的习惯是设定一些愿景和目标,指出可以努力的方向。而相比欧洲近十年在循环经济方面的激进做法,包括设定了较高的目标等,中国是更为踏实地逐步推动。比如,在生态产业园区方面,从有补贴的试点项目开始,根据报告数据,有80%的国家级产业园已完成零碳改造。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引人瞩目的成就。

三是循环经济与“双碳”目标结合。循环经济本就与减碳紧密结合。中国2020年向全球宣布“双碳”目标,2021年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而在全球层面,直到2023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循环经济才首次作为促进可持续生产方式之一被写入文本。这表明中国的理念一直是领先的。

四是得益于之前循环经济倡导者和国家层面的工作,企业对循环经济实践展现出高度的自主意识,特别是在新兴的领域。比如,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欧盟2023年出台了电池法案,其路线图中提到,2030年锂的回收率要达到80%,而中国的宁德时代对此已能够实现90%的回收率。中国循环经济的实践已经能领先于欧盟的远景目标,是非常大的成就。

循环永续的理念推进,从产品设计到可持续教育

让循环经济变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0年经验与未来之路

循环经济的闭环,需要借助产业链和消费端的行动实现。在自上而下的政策倡导之外,企业的实践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从循环经济先行者德国而来的跨国企业,宝马进入中国已有30年,在中国建厂也有20余年,在产业链、消费端乃至城市系统之中,广泛且深入地传播和实践着循环的理念

宝马集团副总裁吴燕彦,介绍了宝马集团在循环经济方面的积极实践。她指出,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豪华车品牌有责任去引领循环。也就是说,“无循环,不豪华”。

在全球层面,电动化、数字化和循环永续,是该公司的三大战略支柱。早在1973年,宝马就设立了首席环境官职务,考量公司整体业务是否绿色环保、是否有利于减碳。对此,企业长期深入循环链条之中,随着技术的进展和观念的革新,掌握每一步所需要的技术。比如,1994年,宝马在慕尼黑郊区设立了回收拆解中心,会通过对不能上市的测试车辆进行拆解和再利用,研发最有效率的回收技术,并反馈给设计部门,使其能在设计阶段就能对全周期充分考虑。该中心至今仍在运转,对循环形成了有力的支持。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2021年慕尼黑车展期间,宝马推出了全球第一辆以循环利用为主题的概念车,该车100%使用二次材料且可完全回收利用,其设计追求减少材料使用、简化工艺、避免使用复合材料,并延长整个生命周期。这些理念将在2026年于沈阳投产的新世代车型中充分体现。

从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的角度,绿色光年创始人倪欢阐释了自身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她早年就在自家打造了小型的循环系统,包括配合新能源汽车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站、厨余垃圾堆肥和鱼菜共生系统等,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人士参观访问。因为访客太多,倪欢走上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她指出,目前学校方面缺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传播,其公众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比如苏州工业园区之中,也有诸多非常典型的循环经济做法。本次“跨国循环的行动十佳案例”,对生态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从业者来说,是一份很好的参考。希望能将更多循环经济的案例和理念,传递给更多学校和社区。循环经济是面向未来的经济,要为下一代创造更多发展和增长的机会。

法制、外交与人才:面向未来的永续之道

让循环经济变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0年经验与未来之路

论坛最后,各位嘉宾用一句话表达了对中国循环经济未来20年的期望。

孙佑海期望,在生态环境法典语境下,完善循环经济法制,令中国的循环经济取得更大成就;关一松希望,中国可在已取得的循环经济优势基础上,推动循环经济外交,在全球价值链中建立领导力;吴燕彦呼吁,循环经济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倪欢则期待,能够构建社会各界参与的循环经济未来人才的培养机制。

主持人杜欢政教授则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呼吁从各个行业、产品和环节逐步落实循环经济理念。中国循环经济已走过20年,从原来的无序化、低技术的“游击队”走向有序化、系统化、高技术的“正规军”。“循环经济要变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是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杜欢政总结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让循环经济变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0年经验与未来之路》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