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关键之年,上海要打“翻身仗” | 上海加速跑

智能驾驶关键之年,上海要打“翻身仗” | 上海加速跑

马萱彤 2025-02-16 指点迷津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上海正成为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崛起的另外一极。

2025年开始,上海频繁传出智能驾驶产业的消息。1 月,业内便传出上汽与华为联手的消息,华为团队已正式入驻上汽乘用车,这一合作被视为上汽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重要布局。紧接着,市场再次传出,双方将确定采用智选车模式,而上汽最新注册的 “尚界” 商标,或将承载这个全新品牌。

几乎同一时间,丰田在 2 月宣布,将在上海金山区成立 LEXUS 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预计 2027 年正式投产。

加上早已在上海扎根的特斯拉,上海新能源汽车的版图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上汽、特斯拉、丰田多强鼎立的格局逐渐清晰。除此之外,上海目前已经聚集了大量智能驾驶的上下游企业,在城市产业竞争中,从整车,上游硬件,算法,都有完备的供应链。

智能驾驶关键之年,上海要打“翻身仗” | 上海加速跑
国内自动驾驶产业链分布概况,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智能驾驶正站在技术突破、用户接受度提升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转折点,“智能化奇点已来”。

智能驾驶关键之年,上海要打“翻身仗” | 上海加速跑

在智能驾驶领域,上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过去一年,这个产业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城市之一,早在 2010 年世博会期间,上海便率先示范运行了 1017 辆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各类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发展的先驱者。2011 - 2012 年,上汽集团也紧跟步伐,相继推出首款混动车型和纯电动轿车。

然而,随着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新能源巨头在市场上迅速崛起,上海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逐渐显露出滞后的迹象。

2018 年,上海果断引入特斯拉,推动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汽集团乘用车产量虽然站在了700万辆以上的销量巅峰,但却困于发展惯性,销量逐年下滑,痛失“销冠”称号。

到了 2024 年,上海汽车年产量跌出全国前三,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之首的位置,也被合肥取代。

智能驾驶关键之年,上海要打“翻身仗” | 上海加速跑
根据公开数据制图

不仅在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市场份额上遭遇挑战,在自动驾驶驾驶领域,上海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2024 年,“中国自动驾驶第一城” 的桂冠被武汉摘夏,百度旗下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萝卜快跑” 在武汉大规模投放,服务范围广泛,覆盖面积约 3000 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 770 万,开放里程和区域数量均保持全国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区。

同年 10 月,特斯拉发布无人驾驶出租车,坚坊间更是盛传,特斯拉全自动驾驶(FSD)即将进入中国市场,这给国内智能驾驶市场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面对上述严峻挑战,上海开始行动了起来。

2024 年底,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人工智能 “模塑申城” 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打造 “人工智能 + 自动驾驶” 领域的关键生产力工具。

根据上述方案,上海将汇聚车端采集训练、实时路侧等多源数据,构建具备统一格式与流通规则的数据资产库;支持车企持续优化高阶智驾系统、攻关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研发自动驾驶端到端大模型;持续推动汽车芯片研发突破,推动智能座舱、车控微控制单元等关键芯片攻关及量产应用;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生态,赋能智能出租、智能重卡等垂直应用场景,加快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建设。

2024 年 12 月 31 日,上海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数据采集车正式发车,这标志着上海在智能驾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首批 30 辆全新的智己 L6 数据采集车,由享道出行以网约车形式运营,它们将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收集优秀驾驶员的高质量驾驶场景数据。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表示,上海将按照 “单车智能为基础,车路云协同为关键支撑” 的技术路线,持续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推动智能驾驶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招商引资方面,自动驾驶也成为上海的重点发展方向。1 月,上海市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促进本市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要求围绕汽车等重点产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大自动驾驶等超级应用场景的开放力度,以重大产业项目示范为支撑,吸引创新型企业来沪发展。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上海在自动驾驶领域并非毫无优势。

目前,上海累计开放测试道路 1003 条,总长度达 2008 公里,覆盖面积 912 平方公里,并且与江苏苏州实现了地面道路互通、测试牌照互认,这为智能驾驶的跨区域测试和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 4 小时汽车产业圈,涵盖了汽车研发、生产、零部件供应等各个环节,为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

小马智行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引领者,截至2024年底,已获得上海所有自动驾驶测试许可,在沪测试里程达到145.67万公里,无人化测试里程近3.3万公里。同时,小马智行已经与上汽集团、锦江出租、禾赛科技等自动驾驶上下游企业开展了深入的商业合作,通过技术赋能产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小马智行上海公司的主要产品 —— 域控制器,也获得了国内主流无人配送车企业的定点,并向海内外客户批量交付,进一步证明了上海智能驾驶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姚志勇指出,智能驾驶融合了高端制造、先进制造和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大模型出现之后,为智能驾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上海目前正在计划通过一系列措施,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从市场需求来看,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智能驾驶的需求十分旺盛。2024 年,上海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 164.5 万辆,排名全球城市第一,共有 163 家车企的 2755 款新能源车型在上海市场销售,庞大的市场规模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小马智行副总裁、上海公司副总经理黄俊认为,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上海有望凭借其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强大的政策支持,迅速推进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抢占市场先机。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壁垒日益增多,企业需要不断扩大规模以实现商业化盈利。“2025年是小马智行规模化的关键一年。”黄俊表示,未来自动驾驶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法律法规和政策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包括制定更加完善的无人车上路法规、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和数据安全保障等方面。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加速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时代的到来。

上海市人大代表、大众交通董事长杨国平也建议,进一步简化测试流程和项目,降低企业测试成本,加快推进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示范运营;扩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区域,连通主要交通枢纽,同时试点打通高架桥、快速路连接线的试点区域,让全市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区域相连成片,形成更大规模的应用场景。

他还建议,启动全市智能网联汽车地方性政策法规的制定,率先在自动驾驶出租车牌照等方面推出创新举措,确定由巡游出租汽车牌照转化;建立健全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监管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为智能驾驶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环境。

如果说 2024 年是整车智驾的 “元年”,那么 2025 年则是自动驾驶关键之年。上海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全球自动驾驶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引领者,将决定其未来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智能驾驶关键之年,上海要打“翻身仗” | 上海加速跑》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