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青坐轮椅从长海医院门诊大楼出来。
2024年11月,赵志青荣获上海市第三届“医德楷模”称号,他坐着轮椅上台领奖,进入公众视野。颁奖词描述他是国之名医,擅长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主攻颈动脉疾病,在颈动脉体瘤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们还得知,2018年赵志青被确诊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一种罕见病,即渐冻症。这几年他的病情不断加重,2020年开始拄拐,2022年起只能以轮椅代步。但他每天坚持上班,出门诊,到手术室“盯台”,指导年轻医生。从各种意义上,他都是一位战士。
中国现有渐冻症患者约6万~10万人,生存期通常被估计为3到5年。如果算上出现症状的2017年,赵志青已带病生活8年。他积极治疗,保持乐观心态,“也许我身上有些经验能够帮助其他人”。
赵志青的同事、学生尊称他为“赵老”,他们向记者讲述时常常眼眶泛红。他们既为赵志青的精神所感动,又为他的身体担心。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张昊说,有次准备送赵老去车上,不经意发现赵老已无法开车了,忽然意识到赵老真的生病了。张昊没忍住,流了泪。“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就是你看着你每天都看见,很熟悉的人一步一步地变化。”
渐冻症只能治疗、无法治愈,随着时间推移,赵志青的身体不可避免地面临失控,但他从没想过放弃抗争。他说,只要还能呼吸、还能动,他会一直坚持临床工作。“生命的意义不在长度而在宽度,蔡磊把生命之光留给了药物研发,我要把我的生命之光留给患者。”
坐轮椅的医生,国内首创多个血管外科术式
站在门外就能听到赵志青和病人交流的声音。
11月下旬,澎湃新闻记者两次来到赵志青的门诊,门口都排着长队。进门后,他正盯着患者的CT血管造影,边看边讲解。血管哪里出现溃疡,形状不规则,哪里发现血栓和夹层,哪里有溃疡,他指得很清楚。发现危险的动脉瘤后,他停下仔细观察,直径有多大,要不要做手术,选择哪种手术,他讲得很明白。
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赵志青的诊室门牌。
在赵志青旁边,住院医师杜鹏程嗒嗒地敲键盘,登记病人的信息,把赵志青分析病情的所有要点输入电脑。杜鹏程是赵志青的学生,在他眼里,导师的脑袋如同一本血管外科的百科全书,“什么疑难病症他都知道。”
很少有病人对赵志青坐轮椅感到意外。他们大都是慕名前来,对赵志青患病有所了解。甚至还有病人知道他刚获上海市“医德楷模”称号,“我都看到得奖的新闻了。”对于自己坐轮椅看病,赵志青也很洒脱,他开玩笑说:“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重要的是,他能够治病救人。
一位病人因为动脉瘤就诊,要不要动手术,心里一直打鼓。赵志青看完片子,告诉他瘤体不算大,要控制好血压,可以再观察三个月,然后决定要不要手术。同时赵志青给出明确的建议:“这个血管瘤迟早要手术,以你的身体情况,早做预后会更好。”
听说要手术,病人面露愁容。赵志青宽慰他,微创穿刺手术就能解决,不必太担心,回去后该吃吃该睡睡,保持良好作息。“你也知道我是渐冻症患者,你这个病和我比不算什么,你的病手术后就完全好了,不像有些病还要留点后遗症,你好了就是好了。”
赵志青会这样激励病人,他的话病人信得过。许多病人从外地赶来,走出诊室前请求留下医生的联系方式。赵志青都应允下来,报出手机号,或让病人加微信。现在,他的手机里存着1000多位病人的联系方式。
11月25日下午,赵志青来到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手术室所在的10号楼。
人们都知道赵志青做手术一流。从医40年,他在国内首创了多个血管外科术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参与实施了国内首例腹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治疗,21世纪以来,他开创了“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无造影剂治疗腹主动脉瘤”等手术方式。
“赵医生,我的手术能不能由您来做啊?”一位病人问。
“手术方案我定,我团队的医生帮你做,我会在现场看着,你可以放心。”赵志青笑着说,“你看我现在坐着轮椅,我给你做,你能放心吗?”病人听后也笑了。
每次出门诊,半天时间,赵志青要连续接诊二三十位病人。他的身体消耗很大,送走所有病人后,他沉默下来。有时他不得不约理疗师康复治疗,进行肌肉锻炼、呼吸锻炼。在理疗师的辅助下,他艰难地抬手活动、摸鼻子,憋气、呼气、深呼吸。当理疗师把他的手臂抬到头顶的高度时,他痛苦地张开了嘴,没有出声。
20世纪80年代,赵志青在海军军医大学读书时期。受访者供图
填报志愿时,有一项是否服从调剂的选项,他勾选“不服从调剂”。“我一定要考进海军。”他说。本科毕业后,赵志青进入海军医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接着进入长海医院工作。在前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景在平教授带领下,该院血管外科成立于1989年,赵志青也是创科元老之一。
20世纪90年代,赵志青在长海医院工作,做住院医师。受访者供图
1998年,赵志青踏上海外进修之旅,确定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即颈动脉疾病。他去到德国杜伊斯堡、纽伦堡,师从国际著名血管外科领域专家Dieter Raithel教授等人,钻研颈动脉治疗。Dieter Raithel是前德国血管外科协会及欧洲血管外科协会主席、德国纽伦堡大学医学院血管外科主任、德国总统勋章获得者。
1998年,赵志青(右)在德国进修。受访者供图
赵志青说,之所以专攻颈动脉疾病,早年间国内对颈动脉外科医生的需求很高。在血管外科大类中,颈动脉疾病属于发病率高、风险大的病种,颈动脉堵塞会增加卒中风险,大部分中风患者就是由于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由于颈动脉疾病的靶器官是大脑,手术风险大,如果治疗不理想,患者轻则致残、瘫痪,重则致死。
多年来,赵志青对颈动脉疾病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他率先在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运用覆膜支架以及人工血管的替换,这种创新,减少了术中出血风险与患者术后并发症,大大提高了颈动脉体瘤患者的手术治愈率。他获得过很多奖项,包括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之名医”称号等。
在长海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张伟眼里,赵志青“既是最好的医生,也是最好的病人”。“最好的医生”不难理解,之所以称他为“最好的病人”,张伟说,是因为赵志青治疗的依从性好,高度配合,积极治疗。
一件凶险的经历让张伟至今难忘。2022年底,赵志青感染肺炎。因为身体特殊,他的病情很快进展到重症肺炎,“肺全白了”。他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了一个多月,由于他无力咳痰,不能平卧,一个多月来几乎一直保持坐姿,睡觉也坐着。
医生为赵志青上了无创呼吸机,但肺炎迟迟不见好。因为病情重,重症监护室医生认为必要时得考虑气管切开,插管治疗支持呼吸。张伟每天去看赵志青,他说如果插管治疗,以赵志青的身体状况,即使肺炎好转以后,可能(有创)导管再也拔不下来,“生活质量马上下来”,他建议赵志青不到万不得已,再扛一扛。
赵志青坚持没有插管,那时候很煎熬,他呼吸困难、咳痰无力、排便不畅。他一直苦苦忍受,硬扛了一个多月,肺部感染终于开始好转,肺炎得到控制。“那是很大的一道坎,赵老硬生生扛了过来。”张伟说。
“定海神针”
到现在为止,赵志青一直在带领团队创新和探索。
长海医院官网显示,2024年10月23日,该院完成了国内首批逆血流保护装置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TCAR),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使该院在治疗复杂颈动脉疾病的综合技术水平更上一层楼,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个性化精准治疗选择。
这次手术,就是赵志青率领团队完成的。在赵志青眼里,一流的外科医生,要能够在高难度手术中将患者从死神手里拉回来。
赵志青患病前,常常为疑难杂症患者操刀手术,有时一台手术要做大半天。2016年,他曾为一名来自河北的颈动脉体瘤男性患者手术,他低着头握着手术刀,完成了长达8小时的手术。走下手术台时,他脖子酸得抬不起来,缓了好一会。
短暂休息后,赵志青去病房看望这名患者,他已经在病床上拿着手机和亲友打视频电话。那时候,赵志青虽然累,心里很快乐。有的医院可能5年、10年才能做100例颈动脉体瘤手术,赵志青说,以前他一年就要做200例。
赵志青的最后一台手术,是2022年做的。当时,他的腿脚已不太利索,双手还很灵活。平时他逐渐把手术交给其他医生,自己到场“盯台”。那次,一名青年医生为患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手术,因为有些紧张,内膜剥离时层次把握得不好,有些慌张。
赵志青马上叫人把他扶到手术台上,坐在高凳上亲自操作,熟练地完成了内膜剥脱术,手术很成功。手术后,赵志青走到那名青年医生跟前,告诉他,颈动脉内膜剥离的层次非常重要,血管附近薄一点、厚一点,差别就大了。手术台上,主刀医生就是老大,出现任何情况不能慌,医生慌了,病人怎么办。
马冀青,今年28岁,目前是赵志青的博士生,即将毕业。她说,无论教学还是行医,赵志青留给学生们的印象是“德高望重,大家风范”,“还很帅”。跟着导师学习、行医,马冀青说她学到很多。
有一次,一个妈妈带七八岁的小朋友看病,孩子腿上有肿块,辗转看过多家医院,一直确诊不了。赵志青查看后,让马冀青借一个听诊器过来。马冀青有些困惑,外科医生很少用听诊器。赵志青用听诊器在孩子腿部、脚踝处探听,发现了血管杂音,最终确诊为动静脉瘘。
“赵老对教科书以外的、临床少见的疑难杂症,都有很多诊断经验,我们这里不少病人是外院诊断治疗不了,被推荐过来的,他基本都能给出一个准确诊断。”马冀青说。不过,看着老师从自如行走,到轮椅出行,依然坚持出门诊,她觉得很心疼,“真的很不容易。”
上午门诊,通常8点要到诊室,普通医生可能六七点起床,赵志青必然要起得更早。因为他出行比别人更困难,每天穿衣、洗脸、刷牙、吃饭、喝水,几乎每件事,他都需要旁人的协助。“每天出门诊,听上去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对赵老来说,我相信要付出很大努力,凭良心讲,如果换作是我,我是做不到的。”张昊说。
张昊也曾是赵志青的学生。张昊说,2005年他进入海军军医大学就读,从本科到研究生,他选过多门赵志青的课,如外科学、野战外科学等。有一次赵志青带学生查房,进病房后,他走到病床前把病人的鞋子、袜子脱掉,摸他的脚背,查看足背动脉。“一个大教授,给病人脱鞋脱袜子,摸脚背的动脉还跳不跳,亲力亲为,人家能做到,你说我们年轻医生该怎么做,必须能做到。”张昊说,这是他对赵志青的第一印象。
现在张昊和赵志青是同事,有时他们同一天出门诊,彼此的诊室就在隔壁。他经常能听到隔壁的病人一进门,说“赵教授,我又来看你了”,赵志青经常能叫出病人的名字或姓,医生和病人就像朋友一样。张昊很敬佩,默默地向赵志青学习。
11月25日下午,门诊结束后,赵志青打开手机,上面有未读消息。他双手握住手机,低着头,手指笨拙地在屏幕上点击。同事的消息、病人的消息、家人的消息,他都尽量亲自回复。“就是经常会打错字。”他说,手指无法自如地活动。有电话进来,他会开免提接听,他的胳膊很难把手机举到耳朵旁边。
三岁的外孙在赵志青的轮椅上贴了卡通贴纸。
临床工作都结束后,他操控电动轮椅,慢慢地从门诊大楼出来。轮椅扶手上贴着漂亮的卡通贴纸,这是赵志青三岁的外孙贴上去的。“小朋友觉得好玩,他要宣示自己的主权。”他笑着说。
初冬的傍晚,赵志青坐着轮椅行驶在自己服务了三四十年的医院,这里的一切他太熟悉了。微风吹拂着树叶沙沙作响,叶片在空中舞动。赵志青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他希望把自己的技术都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起来。
赵志青希望把自己的技术都传授给学生。
2025年9月是赵志青60岁退休时间。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陆清声说,他会邀请赵志青继续带领和指导科室医生,“他是我们的定海神针”。赵志青也爽快答应。他说,他会继续积极治疗,更好地康复,继续坚持临床工作,“只要能动,只要还能呼吸,我就会坚持出门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一名“渐冻人”医生的抗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