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后来成为明代著名诗人,一生写下无数诗词歌赋,其中许多名篇广受人们喜爱,而目前能够明确的他最早的诗篇,是写于成化二十二年的《怅怅诗》,当时他十七岁。这首诗表达的内容是唐伯虎立志读书,走科举道路。他最关心的便是功名前程,诗中也流露出他对锦绣前景既憧憬又担忧的矛盾心情:
怅怅莫怪少时年,百丈游丝易惹牵。
何岁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
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
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
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钵院门前。
人们关注并咏叹这首诗,是因为它预示着唐伯虎将在科举道路上经受坎坷,更有一语成谶之意。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他已与张灵成为好友,且经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与此同时,他与文质彬彬的文徵明也成为腻友,而且文徵明之父——受人尊敬的官员文林先生,也向唐伯虎敞开了怀抱。
前面已经讲到,唐伯虎十六岁就考进了苏州府学,成为生员。此前,博平知县文林按照惯例前往京城参加吏部举行的官员考核,其子文徵明随行。文林考核成绩优秀,得到了晋升,授官南京太仆寺丞,官阶正六品,掌管军马牧养的事务。官署位于距离南京不远的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文林父子从北京回到苏州,在准备赴任南京太仆寺丞的日子里,唐伯虎与文徵明相识了。唐伯虎通过文徵明引荐,去拜见其父文林,以求教益,从而获得了赏识。
能够得到文林的青睐和厚爱,这是唐伯虎的幸运。
文林是个热心肠,慧眼识人又爱才。他对唐伯虎用心颇深,犹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甚至比对自己的孩子更好。比如文家办酒席或是有什么好吃的,文林必定会把唐伯虎叫来一起享用。唐伯虎对此非常感激,曾在致文徵明的信中回忆说:“先太仆(文林)爱寅之俊雅,谓必有成。每每良燕,必呼共之。”
同时,文林又是一个性格率真的人,他爱憎分明,敢于得罪人。他在任博平知县时,得知当地产美梨,“甚美而硕”,梨农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土人岁一贡,率以为常,而蒙害者甚众”。文林认为梨农辛苦劳作,却获利甚微,不利于当地人民,便命人将梨树全伐去。后来文林去南京太仆寺任职,仍旧不改脾气。他上任后发现了诸多弊端,毫不留情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文林始终是位善于思考的长辈。他在滁州为官时,意识到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于是抓紧了对儿子文徵明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徵明“随侍往滁,读书务稽古人之德,能自得师”。这就是说,在父亲文林的指导下,文徵明有选择地详读了古代先贤的著作,从古人品行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培养了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
初识唐伯虎时,文徵明没少被对方取笑,原因是他过着朴素的生活。文徵明不喜打扮,甚至有点儿邋里邋遢。据说文徵明有一双臭脚,又不勤于换袜子,经常把人熏跑。可是,他本质上是个修养极好的人,大事不糊涂,小事不关心。他们的好朋友徐祯卿说,文徵明“性专执,不同于俗。不饰容仪,不近女妓,喜淡薄”。这显然是受了家庭教育的影响。
而唐伯虎此时已开始暴露性格上的缺陷,处世轻浮,爱出风头,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他平时喜欢打扮,衣着光鲜,这在崇尚知识的文人圈里虽不是毛病,但也不会加分。他对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奔放,遇到自己反感的则白眼相对,这必然会得罪人。而且,他常常和张灵一起做出许多荒唐举动,这就犯了忌讳,令人反感。而文林“一闻寅纵失,辄痛切督训,不为少假”,就是说,文林一旦听到唐伯虎做了荒唐事,就会痛斥他,不给他找借口。实际上这是文林对晚辈“爱之深,责之切”也。

唐寅《赏菊图》(局部)
面对文林的“痛切督训”,唐伯虎态度诚恳,好像虚心接受了批评,可不久便将批评抛在了脑后。好在他天赋异禀,才华出众,赢得了众人的垂青与厚待,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并未遭遇多少坎坷,这也算是幸运。
这一时期,苏州文坛上还有几位活跃的人物,他们也都与唐伯虎交游甚多。如与祝允明关系尤其亲密的都穆。都穆这个人少负才名,“七岁能诗,及长,不习章句,泛滥群籍”,说明他不是一个刻板的人,敢于追求新鲜事物。而且,都穆读书非常勤奋,每天都要通宵达旦。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都少卿穆》中记载了一则都穆好学的故事:“吴门有娶妇者,夜,大风雨灭烛,遍乞火无应者。杂然曰:‘南濠都少卿家,有读书灯在。’扣其门,果得火。”苏州城里的人,夜里若要去寻找火种,必去都穆家,可见其学习之用功。钱谦益还说:“玄敬(都穆)少与唐伯虎交,最莫逆。”
在苏州文坛兴起的古文辞运动中,参与者包括了杨循吉、都穆、祝允明、唐伯虎、文徵明以及后进徐祯卿等人。文徵明回忆说:“年十九还吴,得同志者数人,相与赋诗缀文。于时年盛气锐,不自量度,憪然欲追古人及之。”到了六十岁时,文徵明又在《题希哲手稿》中回忆说:“于时,公(祝允明)年甫二十有四,同时有都君玄敬(都穆)者,与君并以古文名吴中,其年相若,声名亦略相上下……某与唐君伯虎亦追逐其间,文酒倡酬,不间时日……既久困场屋,而忧患乘之,志皆不遂。惟都君稍起进士,仕为徒官。君与唐虽举于乡,亦皆不第……三君已矣!其风流文雅,照映东南,至今犹为人歆羡。”由此也可看到,在弘治元年,都穆、祝允明、唐伯虎、文徵明作为苏州古文辞运动的中青代领袖,各自的人生风采与命运轨迹。
这四个人,在弘治年间形影不离。他们有个相似之处,就是家庭条件都较为优渥,手头宽裕,于是便有闲钱大肆淘买、收藏古书。为得到心仪的古书版本,他们不惜出高价,甚至引来了别人的嗤笑。文徵明自述:“弘治初,余为诸生,与都君元(玄)敬、祝君希哲、唐君子畏,倡为古文辞。争悬金购书,探奇摘异,穷日力不休,僩然皆自以为有得,而众咸笑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吴中四才子”的说法,最早的起源应该在这里,而且是文徵明说出来的,即都穆、祝允明、唐伯虎和文徵明。但是,这四个人中唯一考中进士的都穆后来又被踢出了四人组,换上了另一位进士徐祯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可能跟唐伯虎经历的会试舞弊案有关。传说都穆是告密者,其一度声名狼藉。
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唐伯虎师友圈的外延。
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既望,也就是农历五月十六日,是个盛夏。
这一天有位名叫于孟功的先生要去北京赴任,于是大家为他饯行。沈周画了一幅《高贤饯别图》,有“树、石、桥、亭。亭前一人拱立迎客”。参加饯别雅集者,还有祝允明、徐天全(徐有贞)、袁补之、王酉室(王谷祥)、袁胥台、文徵明、吴宽、彭隆池(彭年)、唐寅、朱大理、杨南峰(杨循吉)、都穆、蔡林屋(蔡羽)等13人,以及侍佣等11人。于孟功后来将诗画合璧,装裱成手卷,沈周作《送于孟功先生赴召入京师序》,裱在画后,落款是“弘治二年仲夏既望,长洲沈周撰并书”。

沈周《高贤饯别图》(局部)
唐伯虎的好友中还有一位博学的布衣朱存理,这是个典型的书呆子。他一生没有别的追求,从小到老,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整天只知道死读书和抄书,甚至都不愿为自己的生计着想,要靠大家的接济才能过日子。文徵明说,朱存理一个人独往独来惯了,懒得与他人接触,可是“惟闻人有奇书,辄从以求,以必得为志。这种活法,逍遥自在,也算是快意人生,大家仍然很尊敬他。朱存理的邻居叫朱凯,两人性情相近,引为知己,因此被众人称为“二朱先生”。
弘治三年四月初八,朱存理约了沈周、唐伯虎等人在渔子沙上雅聚,并请沈周画了一幅《杨花图》。大家见春末柳絮漫飞,相约咏诗。因沈周年长,朱存理恭请他先写,于是沈周吟咏了《柳花》:
扑面吹衣雪点晴,乱纷纷地亚夫营。
借风为力终无赖,与水何缘却托生。
看雀悼金新蕊破,爱蜂撩玉小团轻。
踏歌女子空连臂,唤不归来信薄情。
右咏柳花盖与野航(朱存理)于渔子沙上且约同咏。野航以余长年推先而后竟不复。
朱存理擅作诗。他的诗“精工雅洁,务出新意,得意处追躅古人”,而且他似有强迫症,不肯屈人之下,当他见到沈周的诗写得极佳,就忸怩着不肯写,沈周因此调侃说自己上了一当,犹如“浮白一觥以自罚”,等于自己白白罚了一杯酒。
待沈周《杨花图》装裱后,为填补空白,朱存理又去找唐伯虎,让唐伯虎将其诗抄录于后。朱存理比唐伯虎年长二十六岁,年近半百。他为什么单单挑选唐伯虎抄录自己的诗?无须多想,一定是朱存理认为在那一场雅聚上,唯有沈周和唐伯虎的诗写得最好,而且唐伯虎的书法也佳。在“明代四大画家沈周、唐寅、文徵明及仇英中,唐氏天才最高”,这是古今较为一致的认识。
于是唐伯虎写道:
细雨庭除复送春,倦游肌骨对佳人。
瓶中芍药如归客,镜里年华属妄尘。
夜与寸心争蜡烛,泪将残酒共罗巾。
石州词调扬州梦,收拾东风又一巡。
右送春一律,野航命录杨花卷后,盖以其慨伤相数故也。吴 趋唐寅。
朱存理一辈子活得天真率性,常常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处世,不顾及他人感受。又有一次,他去请沈周作山水画,竟然拿出了四丈的巨纸。沈周一看,吓坏了,说“余惮其长,以谢不能”。沈周的意思是:你拿来的宣纸太长了,我画不了这么大的画。可是朱存理根本不予理睬,自顾自地将画纸在画案上铺好,然后逼迫沈周作画。沈周无奈,硬着头皮画完一段,实在不想画了,就搁下了画笔。朱存理也不急,徐徐收起画纸,然后下一次再来,继续把画纸铺好……沈周碍于情面,最终还是乖乖地满足了朱存理的要求。这就是沈周《为朱存理作设色山水》的由来,此卷长约12米半(1263厘米)。
由此可见,在唐伯虎的交游圈里,大多数人是其父兄辈。众人心怀坦荡,都赞赏唐伯虎的才华,认可他的诗、书、画。而年轻人要想上进,就应该与有学问的前辈多交游。
从以上故事可以大略看出,唐伯虎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苏州交游圈。

本文节选自《唐伯虎传》(孙炜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1月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少年唐伯虎的师友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