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规模持续扩大,这些上海企业成功秘诀何在?

出海规模持续扩大,这些上海企业成功秘诀何在?

锁紫文 2025-02-19 内地新闻 2 次浏览 0个评论

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近年来,上海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海洋装备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持续加速扩大“出海”产业化规模。

2月18日下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进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探寻这两家企业在科技出海和产业升级方面的特色实践。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大院内的疏浚展示馆。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上海市经信委介绍,上海将以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构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和用好未来产业试验场“揭榜挂帅”攻关、创新产品目录、投补联动、校企联合创新等机制,全面激活创新技术”出海”,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力量”。

“新海鲨”轮出海,提升国际市场占比份额

疏浚展示馆内,一艘艘功勋船舶模型。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走进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大院内的疏浚展示馆,一艘艘历史上的功勋船舶模型、被誉为“镇馆之宝”的1869年扬子江江口河势图以及模拟疏浚操作流程的疏浚体验间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这座由建于1971年的排泥系统泵房车间改造而成的展示馆,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及实物,展示了从清末至今120年来民族疏浚产业的振兴之路。

全国水运工程建造大师,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顾勇告诉记者,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领海权益和建设远海岛礁、近海人工岛、临港基地、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的大国重器,其设计制造长期被欧洲垄断和技术封锁,因此,自主研制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成为推进国家战略的迫切需求。

在2021年12月,由中交上航局自主研发投资并联合黄埔文冲、中船708所设计建造的我国全新一代超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新海鲨”轮正式交付使用。该船总长149.14米,绞刀功率7800千瓦,最大挖深38米,疏浚能力为6000方/小时,最大排距可达15公里,总装机功率、最大绞刀功率、最大挖深等性能指标均创亚洲现役绞吸式挖泥船之最。

我国全新一代超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新海鲨”轮。受访者 供图

“‘新海鲨’轮攻克了挖掘破碎、可靠定位、远距输送、总装集成等设计制造‘卡脖子’难题,实现了绞吸疏浚装备设计制造的国产化、大型化和系列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中国疏浚技术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出海走向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真正意义上实现引进消化-国轮国造-科技出海-产业升级的跨越发展。”顾勇举例说,国轮国造的“新海鲨”轮作为中国疏浚“科技出海”的代表,2024年首次在中东地区开展人工岛吹填项目,展示了中国装备的高质量履约能力,无论是施工过程中可利用的作业时间、施工中的小时产量还是每一方的油耗成本,都有相当的竞争力。所以中东的业主在第一项工程完工后,马上就跟上航局签署了第二项工程。

澎湃新闻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上航局通过“以技术换市场”策略,在保持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实现部分智能化疏浚技术转移至中东地区,以换取市场准入与合作机会,从而有效推动企业的全球布局,让“科技出海、产业升级”成为现实。近年来,该局通过高端装备出口、技术服务输出和国际工程承包等贸易模式,还承建了多个大型疏浚工程,如秘鲁钱凯港项目、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疏浚工程、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马来西亚科伦坡港工程等,促进中国疏浚装备和技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逐年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布局全球首艘清洁能源动力耙吸挖泥船‘新海鲟’轮征战海外市场。在LNG模式下,该船能够减少80%的氮氧化物及20%的二氧化碳排放,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排放要求,船舶性能、环保指标、技术水平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启我国LNG清洁能源在挖泥船上应用的序幕,引领全球疏浚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顾勇说。

“国际化之路关键要提升能力”

上海电气产业出海很早。据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副总裁刘向楠介绍,作为上海电气新能源板块的“排头兵”,电气风电积极践行 “一带一路”倡议,以高端装备制造为基础,积极拓展风电装备在不同国别和场景的应用。其中,在克罗地亚的156MW项目是当前巴尔干地区运行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此外,该集团在韩国市场创新商业模式,获得韩国海上风电项目订单,在越南、印尼等市场取得风电项目的突破。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上海电气风电集团2024年的海外项目中标量超过1GW,涉及欧亚、东南亚、韩国等区域和国家,在摸索过程中积累了科技产业出海的宝贵经验。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数据中心大屏幕。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在内部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面对‘不出海,就出局’的现状,中国风电的国际化之路关键要提升能力。”刘向楠说,一方面,要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包括核心技术、有竞争力的产品、适配的营销和商业模式、高质量的项目履约等软硬实力,这是中国风电走向海外市场必须修炼好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则要提升三项国际化特别需要的能力。首先是国际化思维模式,中国风电“走出去”之后,从产品路线到供应链的布局、市场营销、服务能力,整个体系要从全球的维度来思考,因地制宜地布局;其次是全球化的组织文化体系,需要足够了解各国的文化,制定相适应的制度流程,以及组织、人才安排,需要具备跨文化的管理能力,吸纳国际化人才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最后就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并深入落地。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在越南的风电项目吊装现场。受访者 供图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在印尼市场也取得风电项目突破。受访者供图

在刘向楠看来,中国的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出海不能光着眼于企业层面,还要关注贸易顺差和由此引起的“正当性困境”,因此需要从行业甚至国家的层面来思考。比如,中国风电企业可以从自身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统筹国内和海外的供应链布局,更多推进新质生产力在国内的布局,助力产业升级,同时也带动属地化产业发展。

此外,从行业的角度,中国风电企业“走出去”应该形成一个新的“竞合模式”。例如,在日本企业全球化的进程中,其商社在提供关键的市场信息、统筹资源供应、融资支持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模式值得借鉴。

另外,发挥“以点及面”的集群效应,将行业共同的标准或者共同的话语体系对外输出,对科技出海和产业升级也会产生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刘向楠透露,上海电气风电集团9位核心专家全程参与IEC《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等8个专家组,涉及风电机组安全设计原则、风电场选址风险评估、风电机组概率设计要求等,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风电在国际标准制定领域的话语权。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出海规模持续扩大,这些上海企业成功秘诀何在?》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