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福田区对外宣布上线了 70 名 "AI 公务员 ",可覆盖 240 个政务工作场景,涵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领域。
过去,中国从来没有一个地方的公务系统,如此大规模接入 AI。福田区此番做法迅速登上热搜,连带着为福田区打造 "AI 公务员 " 示范项目的科技公司也火了。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打听发现,这家隐藏在背后的公司是深圳今日人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今日人才公司 "),成立于 2018 年,创始人胡伟曾在华为任职超过 10 年。
图 /21 世纪经济报道
2 月 19 日,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胡伟约了采访。但是胡伟太忙了,记者等了一下午都没见到他的人。据公司员工说,胡老板昨晚只睡了不到 4 个小时,一直在接待从全国各地涌来的政府领导。在微信上,胡伟也非常抱歉的用语音回复记者,说这两天自己实在挤不出时间来,可以听出他的嗓子都沙哑了。
目前,深圳已全面接入 DeepSeek,成为广东省首个基于政务云信创环境下全市范围部署应用 DeepSeek 的城市。坊间更有传言,深圳计划将运用 AI 辅助解决问题的能力列入干部考核标准之一。
不仅一线城市在布局 AI,更多的地方政府也在将 AI 工具当成一个 " 弯道超车 " 的机会。然而,接入 AI 只是第一步,还有更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接 AI 不像连网线那么简单
实际上,福田区早在一年半前就接入了 AI 大模型政务系统。今日人才公司员工告诉记者,1.0 版本的 AI 政务大模型是公司与华为盘古大模型合作开发的,当时今日人才是作为华为云生态里的服务商,与政府进行对接的。" 其实这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的事情,但最近 DeepSeek 的火爆,让一切都好像被按下了加速键 "。
DeepSeek 模型在效率上比之前各家大模型有所进步。据深圳市福田区给出的数据,政务大模型切换至 DeepSeek R1 后," 公文助手 " 公文修正在保持准确率超 95% 的前提下,审核时间大幅缩短 90%;" 执法文书生成助手 " 能将执法笔录秒级生成执法文书初稿;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 70% 提升至 95%,民情周报日报初稿一键生成;产业空间、产业政策根据企业需求和实际秒级匹配。
然而,整个接入 DeepSeek 的过程,并不是一夕之间完成的,这并不像接网线那样简单。
为此,福田区也提前做出了多方面的布局。上述今日人才公司员工表示,福田区之所以能够快速以全尺寸 DeepSeek R1 为底座,关键在于福田区早就与华为等公司合作,提前部署好政务私有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政务数据敏感,使用 AI 工具的时候,要保证数据不出办公楼,因此不能借助其他公有云,也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借助其他公有云服务来连接 DeepSeek。
此外,为防止员工和 AI 公司之间相互 " 甩锅 ",福田区更是在全国首个发布《深圳市福田区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暂行办法》(下称《管理暂行办法》)。据了解,该办法从伦理框架、技术标准、应用范围、安全监管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明确数智员工的辅助定位,要求在开展工作期间,每个数智员工都要配备一个监护人,并且要在监护人的主导下才能开展工作。
据了解,目前福田区正在考虑基于《管理暂行办法》,给开发 AI 公务员系统的公司颁发资格证,以此鼓励更多公司加入开发 AI 场景应用。今日人才公司员工称,在硬件设施齐全、法律环境支持的基础下,科技公司才好更无后顾之忧的开展工作。
一个 " 弯道超车 " 的机会?
不止深圳在全面普及 AI 工具,中国其他省、市,甚至下沉到县,都在积极追赶。
2 月 20 日,广西南宁宾阳县委书记梁展凡的讲话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他要求每个公务员的电脑上,至少要装两个人工智能软件,其中 DeepSeek 必须会用。" 如果你的能力强点,你就多学点,但是至少要会两个。"
图 / 视频截图
这则视频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由此可见,现阶段最着急上 AI 大模型的是各地政府的一把手,他们将 AI 当成一个 " 弯道超车 " 的机会。
然而,接入 AI 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深圳市政协委员、电子政务云计算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连樟文向记者表示,深圳政务系统积极拥抱 AI 大模型是值得肯定的,这在鼓励数据应用、简化流程、提升效率上确实带来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一切还不能停留在 " 术 " 的层面,从 " 道 " 的层面来讲,这背后需要探讨的还是跨部门、跨领域解决问题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目前阶段,攻坚克难的还是数据共享和开放利用的问题,给谁共享,对谁开放的问题。
连樟文举了一个例子,过去在大数据时代,政府也很着急,各地都上了各种大数据系统,但这背后究竟有多少数据彻底打通了,解决了多少民生痛点、难点问题,则值得深思。因此,今年他在深圳两会期间建议,深圳要加紧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打破信息孤岛,整合政务数据资源,并向市场公平开放。
" 互联网 + 搞一波,大数据 + 搞过一波,人工智能 + 再搞一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应用来说已经很多了,但其实最根本的问题还是那些东西——如何协调、分配、利用好数据资源。" 连樟文说,否则就会陷入一个重建设轻应用的循环。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借助 AI 工具,可以大大提高起草和校对多个文件的能力," 但我们其实更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这些材料原本该不该写?会不会造成新的文山会海?"
(本报记者李振对本文亦有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