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为探讨如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搭建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2024年11月7日—10日,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南方文坛》杂志社、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主办,上海市“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创新团队承办,上海大学文学院协办的“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会堂召开。

本次论坛系《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倡议,并联合《当代文坛》《东南学术》《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海学刊》《江西社会科学》《南方文坛》《人文杂志》《山东社会科学》《上海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会科学战线》《文艺理论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以上单位排名不分先后)等18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共同发起成立的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第一次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检视、检讨中国人文城市研究的成果及不足,共同探讨在人文城市发展中如何实现文明互鉴、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如何推进和升华中国人文城市研究。

与会嘉宾合影

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成立的初衷在于,从乡土中国、城乡中国到城市中国,不仅是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经济社会现实,更意味着人文城市的新生与城市文明的新变。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化征程中,来自人文领域的声音不可或缺甚至理应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相同的信念和志趣,我们共同发起并成立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我们本着平等、互助、协商的原则,共同策划并推出人文城市研究相关议题,共同举办学术征文和研讨,联合设置专栏或专题,团结中国学术界有志于人文城市研究的学人,共同推动、推进相关成果的发表与转化,从而为推进中国人文城市研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会议现场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权衡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上海市社联主席、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战作主旨演讲。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致欢迎辞。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哈佛大学荣休教授李欧梵以视频方式发表特别致辞。

权衡副部长发表讲话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权衡在讲话中指出,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这为我们下一步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上海城市文化魅力提供了指引。在上海研究中国城市,研究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有其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城市中国已成为当下中国的社会经济的现代课题。不仅要求我们的社科工作者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社会智能等方面分析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的经验与路径,同时也要求我们的人文学者从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文明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他从三个方面谈到了对本次大会的想法和期待:一是人文学科要发挥思想优势,为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供人文内涵和思想力量。二是发挥跨学科研究的综合优势,构建一个聚焦未来城市发展的研究共同体。三是人文城市研究要与人文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积极促进成果的落地转化与推广利用。希望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能从不同领域共同应对当前城市发展的问题,共同规划充满人文温度的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王战主席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市社联主席、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战发表题为《城市更新如何诠释“美”“好》的主旨演讲。他指出,特殊历史时期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在此搭建棚屋,从而形成当时特殊的城市风貌。但这并非城市规划的初衷,需要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在追求“好”的过程中,心中应怀揣对“美”的向往。“美”要体现中国特色、上海特点,并形成城市更新的“上海范本”。上海的城市更新要体现中国特色,城乡一体是关键。上海拥有广阔的郊区,城市建设必须统筹考虑中心城区、郊区和周边地级市的关系,通过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除了国家特色、城市特点等宏观层面的把控,细处的地标建筑、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基调、建筑风格、文化符号、生态打造等更需要精细化设计与营造。在建筑风格上,上海既要传承老底子的历史记忆,也需与时俱进,挖掘并创新建筑的历史记忆,创造出既似曾相识又独具新意的城市风貌。

王为松书记致辞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如何总结既往经验,进一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是我们人文社科界需要着力探索的问题。城市中国的浮现,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变革、社会变革,同时也意味着人文城市的新生与城市文明的新变。在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来自人文领域的声音正在发挥着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次19家单位共同成立的“人文城市跨学科研究共同体”,能够团结中国学术界有志于人文城市研究的学人,深入推进中国人文城市研究。

林在勇书记致辞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在致辞中表示,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必定也是城市的黄金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与新时代使命,也必定深刻体现在现代城市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之中。“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正体现了上海政界、学界还有业界携手推进上海人民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的决心和努力,我们将依托这一共同体,积极参与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在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中传承发展上海城市文脉,汇聚国内外学术智慧服务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为奋力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贡献人文力量。

李欧梵教授视频致辞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哈佛大学荣休教授李欧梵作线上特别致辞,他表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上海的城市形象与中国的国际形象紧密相连。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一直被定义为国际大都市。但在今天,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提问,上海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上海的这个空间意义是什么?它是不是只是代表一个城市空间呢?不同于深圳等大城市,上海在一定程度上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有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在过去我们对上海进行探索与书写的过程中,“上海学”日益成为海内外城市研究的一门显学,但在今天我们应该提出一种新的“上海学”研究范式。他以个人的研究体验为例,指出用一种“半玩票、半旅游、半个人”的文体,以写故事的方式来发现上海,是人文城市研究方法论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有可能是一次“绝响”。

 任小文副主席主持开幕式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了本次开幕式。

开幕式上,“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揭牌仪式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赵修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熊月之,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思和,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新华文摘》原总编辑、编审喻阳,共同为“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揭牌;中共上海市委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权衡,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揭牌仪式后,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成员单位代表进行了合影。

“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成员合影

本次会议共分为“城市中国”“文明互鉴”“褶子城市”“文学城市”“长程城市”“间性城市”“流动城市”“烟火城市”“晶体城市”“万象城市”10个主旨演讲单元。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文联、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30余家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青年才俊齐聚一堂,从全球视野、历史文脉、理论瓶颈、现实问题等维度,共话“人文城市”建设。

11月8日会议现场

闭幕式

朱军教授主持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军主持。本次会议主办方代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董丽敏,《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分别作会议总结。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赵修义最后为本次会议送上期许和祝福。

董丽敏教授总结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董丽敏指出,本次会议为我们理解文明、理解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全新思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标语的主语应当是“人”,当下要重新回到城市纷繁复杂背后的日常生活,以人为本,回归人的主体性,这也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今天的城市建设面临再组织化的问题,而如何把“人”变成“有组织的人”,是未来城市研究需要进一步推进的重要课题。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吸引更多的学科和领域的学者加入城市研究的队伍,为理解未来复杂的城市形态提供智识支撑。

叶祝弟主编总结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指出,理想的城市要从理想的共同体开始。与其他机构不同,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是一个由学术期刊和部分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发起的共同体。这样的工作由学术期刊来推动,涉及新语境下或者在学术共同体的范围内对学术编辑的身份再阐释。理想中的学术期刊编辑不是被动的服务者,而应是知识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在一个处于深度转型的知识世界中,学术期刊的编辑绝非可有可无的局外人。此外,回到人文城市研究,他借用齐美尔的“桥与门”,把跨学科的人文城市研究概括为:通过“三扇窗户”观察城市中国,跨越六座桥梁的人文进路,探究有关人文城市的“八大问题”。

曾攀副主编总结

《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对支持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期待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能够切实发挥自身作用,未来吸引更多成员加入,进一步推动人文城市研究向纵深发展。

赵修义教授特别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修义最后为本次会议带来期许和祝福。他期待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的成员,能够多发表直面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的文章,扎实探讨城市研究中的真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文明互鉴”这一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还下设两个分论坛,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师范大学的二十余名青年学人,以及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部分期刊代表参加会议,围绕“文明互鉴视野下的媒介与都市美学”“人文江南、市民文化与都市现代性”两个主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分论坛现场

(本文由孙冠豪、程功、杨翼然、梅晶哲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