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尊者称“岳”,五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五座山。这一概念始见于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具体所指又几经变迁,逐渐固定为今人熟知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12月11日,展览“美在五岳——中国美术馆五岳题材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了钱松嵒、傅抱石、赵望云、何海霞、石鲁、闵叔骞等名家描绘的“五岳”经典之作70余件。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共同主办。这些艺术家以其画笔和刻刀展现了五岳的山脉起伏、云雾缭绕和四季之美。这些作品多维度地呈现了五岳山川的文化与气象,不仅展现了中国大好河山绚丽独特的景色,更表达了人们对山岳的崇敬与向往之情。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对于此次展览,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表示,此次展览意在展现以五岳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描绘矗立在神州大地上的“巨龙”,创新性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华夏大地。希望借此展览展示五岳多元景致之美和艺术家们的笔墨乾坤,同时期待观众在与高山、劲柏等艺术气象相遇时,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昂扬奋进的生气、壮气以及顶天立地、坚韧挺拔的时代正气。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负责人杨继红表示,集萃群山精华的中华五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被视为民族精神的脊梁,展示出傲立于世间的坚韧与力量。
紫云胜境 钱松嵒(1899-1985) 中国画 1960年 中国美术馆藏
紫云胜境 钱松嵒(1899-1985) 中国画 196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待细把江山图画 傅抱石(1904-1965) 中国画 1961年 中国美术馆藏
五岳位于华夏大地的四方与中央,作为千山万壑的代表,象征古人心目中的天下。其文化意义极为丰厚,自然风光也各有千秋。历代文人墨客多有描绘和赞美五岳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唐代诗人杜甫歌咏泰山的《望岳》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古今同慨,人们对于五岳之美颇具共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秀、恒山之幽、嵩山之峻,吸引着人们登临送目,甚至总结出一套拟人化的形体词语,即泰山如坐、华山如立、衡山如飞、恒山如行、嵩山如卧。
华山苍龙岭 吴镜汀(1904-1972) 中国画 1961年 中国美术馆藏
林区写生13/26 赵望云(1906-1977) 中国画 1961年 中国美术馆藏
速写(华山西安风景之三) 叶浅予(1907-1995) 素描速写 1957年 中国美术馆藏
空中楼阁 何海霞(1908-1998) 中国画 199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将军柏 魏紫熙(1915-2002) 中国画 198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对于师法造化的艺术家来说,深入五岳是“中得心源”的重要一步。明代画家王履在游览华山之后创作出《华山图》册,将华山或险峻,或清旷,或幽深,或苍茫的佳景表现得淋漓尽致。20世纪50年代,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长安画派画家奔赴华山写生,留下了大量关于华山的作品。1960年,傅抱石带领江苏省中国画写生工作团,历时3个月,相继奔赴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六省写生创作。至华山,傅抱石因体力原因而未能登临山顶,就在山下青柯坪仰观华山之姿。之后,他以辛弃疾词句“待细把江山图画”为画题,充满激情地施展散锋笔法,将“抱石皴”运用至化境,以饱满的构图,溢于画外的境界,使挚爱江山的豪情与壮丽景色融为一体。
藏经殿 张仃(1917-2010) 中国画 1994年 中国美术馆藏
泰山松 王琦(1918-2016) 中国画 2003年 中国美术馆藏
衡山 曾景初(1918-2001) 版画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华岳松风 石鲁(1919-1982) 中国画 197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今年9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带领11位雕塑家,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千里江山如画》节目组登临五岳,在经历采风写生、草图绘制、小稿制作、大件作品铸作之后,齐聚泰山,以“打造新时代的五岳图”为主题,用“钢筋铁骨”在泰山脚下筑起一座总长近24米、最高逾3米的五岳雕塑。这项艺术活动不仅因创作之路而与古人神交,还融入新时代蓬勃向上的精神元素。
华山北峰 伍霖生(1923-2008) 中国画 1992年 中国美术馆藏
华山西峰 亚明(1924-2002) 中国画 1960年 中国美术馆藏
自作诗《登泰山》 欧阳中石(1928-2020) 草书 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华岳风骨 周韶华(1929-) 中国画 1981年 中国美术馆藏
岱宗夫如何 朱乃正(1935-2013) 书法篆刻 2008年 中国美术馆藏
横屏观看:
西岳华山 吴琹木(1894-1953) 中国画 1948年 中国美术馆藏
展览将展至2025年4月8日。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美在五岳”:看钱松嵒、傅抱石、石鲁等笔底五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