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教育,母实业。”是南通籍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张謇的名言。张謇兴办实业对上海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他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上海近代多所高校的创办。
12月19日,由澎湃新闻与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合作推出的“上海校史看张謇”系列微纪录片《赴一场先生的约》上线。创作团队走进张謇参与创办的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三所高校,邀校史学者讲述张謇创校立学的历史足迹与教育精神,推荐大学生赴南通探访张謇遗迹,畅游母校奠基人的故乡城市。
资助复旦,延续申城学脉
“后来我做复旦校史的时候才发现,张謇原来跟我们复旦渊源很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仲民回顾张謇与复旦大学的创校渊源。
张謇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马相伯相交多年,早在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期间便一同随军入朝。1905年2月,由马相伯发起创办的震旦学院因内部纷争停办,张謇联络上海绅商如曾铸、王清穆等,募资助力恢复一所新震旦,即复旦公学。张謇并任复旦公学首任校董。
在复旦大学档案馆内,校史编号最早的珍贵文件《复旦公学募捐公启》,是由张謇等校董集体签署。张謇为复旦公学筹款一万大洋,以资复学。此外,为解决校舍问题,张謇等人代表复旦公学与两江总督周馥疏通,最终以今宝山区的吴淞行辕,作为临时校舍。
《复旦公学募捐公启》拍摄现场。图:万新
“张謇培养现实需要的人才,也培养立足长远的学术人才。重视精英教育,更重视平民教育。”张仲民认为,张謇的教育精神“值得我们现在办教育的人思考借鉴”。
兴办纺织,牵系沪通情缘
东华大学图书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陈惠兰追溯东华大学的起源。东华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
在实业上,张謇提倡“棉铁主义”,且“棉宜尤先”,早在1899年张謇即创办大生纱厂。1912年,张謇在南通大生纱厂的厂房宿舍内创办了南通纺织染传习所,自主培养纺织科技人才以打破列强对中国棉纺织业的垄断。1913年,改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后正式定名为“南通学院纺织科”。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时,“南通学院纺织科”迁往上海,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
“为产业人才培养,提升产业自主性。这是先生与我们的约定。”陈惠兰说。
华东纺织工学院1950年代校景。图:东华大学宣传部。
南通是中国纺织之都,东华大学与南通政府保持着密切合作。陈惠兰推荐东华学子参访南通博物苑、唐闸古镇、啬园等景点,走进历史现场寻访张謇“实业救国”的遗迹。
发展航运,潮起江海双城
“近代以来,航权旁落、海权丧失,需要培养民族航运人才。张謇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先驱。”上海海事大学校史馆馆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张峰回顾了张謇推动上海海事大学创办的历程。
为培养民族航运人才,维护国家航权、海权,1905年张謇筹集部分经费,在上海吴淞炮台湾购置地皮,筹建商船学校。1912年,吴淞商船学校成立,张謇推荐萨镇冰任校长。1929年,王伯群校长题写的校训“忠信笃敬”,张峰认为这源自张謇的人生信条——“忠则不贰,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
1959年,上海海运学院成立,2004年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张峰介绍,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师生赴南通参观南通博物苑、张謇纪念馆等,缅怀张謇先生。
“吴淞商船精神永恒”纪念碑。图:上海海事大学宣传部。
“上海校史看张謇”系列微纪录片《赴一场先生的约》共三集,分别为复旦大学《兴学创教,申城学脉》、东华大学《沪通情缘,织锦育才》,与上海海事大学《航运扬帆,潮起江海》,特别鸣谢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三所高校及相关院系。
张謇是近代上海高等教育的先驱,此系列微纪录片意在鼓励大学生“看张謇创业之旅,赴先生故乡之约”。大学生们可在寒假或周末时启程,踏上“南通之行”,探访南通博物苑、张謇故里小镇、唐闸古镇、啬园、军山、通海垦牧公司等“张謇文化”景区、景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赴一场先生的约”系列微纪录片上线,寻脉上海校史中的张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