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演讲中展望人工智能(AI)变革时提到,未来有望实现大规模生产的机器人几乎仅限于三种类型——汽车、无人机和人形机器人。
汽车行业也早已把汽车作为人工智能的一大终端来看待,“AI定义汽车”已经逐步成为业内共识。
“汽车行业已经继电动化之后进入了全面智能化的时代。这个‘全面’也就是说,智能化的发展速度可能会远远高于电动化的发展速度,未来的一到两年,很可能不存在不智能的汽车。”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12月20日开幕的大军山·智能汽车科技大会(2024)上做出如是论断。
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定义汽车”
在张永伟看来,A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汽车智能化之路带来了全面变革。过去,驱动智能化的关键是互联网技术或半导体技术,但现在,行业已经认识到,发展智能化的关键是靠AI技术,“思考智能汽车底层技术,视角要立足于人工智能”。
从智驾的角度,他提出,AI已经重新定义了技术路线,过去一些企业在智驾研发上取得的先发优势、成功的技术路线,甚至面临着被颠覆。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新的智驾技术路线,短短几年,AI就改变了智驾的技术发展方向。
另外,他认为,AI也带来了大量的新应用和体验,让汽车变得更加好玩、好用,它的渗透面包括人机交互、安全服务,已经应用到汽车由里到外的各个环节。
车企都试图在“AI定义汽车”这条赛道上抢跑。
长安汽车首席智能驾驶技术官陶吉提出,AI给汽车带来了新生命,车企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车企有“AI定义汽车”的数据,另一方面,主机厂也天然有从整车角度定义“AI定义汽车”的优势。
陶吉强调,AI赋能了汽车的同时,汽车也将赋能AI,“目前汽车是唯一标准化的、能够承载AI大模型的物理世界的载体,当然未来可能有更多机器人的形态、具身智能的形态,但今天,必须要先在已经大规模存在的标准化载体上走通一套技术路线。”
东软睿驰总裁兼CTO杜强日前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车企正在集中精力投入自动驾驶和人车交互,这是目前最为彰显车企独特性、竞争性的要素。车企目前都在加大投入、要牢牢占据“AI定义汽车”这条赛道。
关于AI在车内应用的终极形态,他表示,更看重AI在提升效率和体验方面的作用。至于AI的发展拐点,杜强认为,按照当前的算力增长速度,到2034年有望实现对人脑每个蛋白质的固体仿真算力,从而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智力水平。尽管这一预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I技术的巨大潜力。
“我个人对于人工智能在车内应用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并期待在未来不晚于2034年的时间点上,看到AI技术以更加成熟、成本更低的形式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杜强说。
从拼功能到拼能力,AI或将重构产业格局
在业内人士看来,AI技术的融入,在加速汽车智能化的同时,也对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将重构汽车产业。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在演讲中表示,随着汽车工业和AI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和研发范式将迎来重大变革,产业竞争格局也会因此加快重构。
他预计,今年全年智能网联汽车的销售将超过1700万辆,渗透率也会超过60%;到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值增量为2.58万亿元,其中智能网联汽车的新增产值会达到2.03万亿。
展望未来,尤峥指出,以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成为驱动汽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汽车产业正在形成以AI解决方案为核心,以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和多模态人机交互为主要牵引力,以智能操作系统、智能底盘提供关键支撑的创新生态体系,这对车企加快重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陶吉表示,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定义汽车”,很多新技术范式会发生变化。例如,车主开车旅游时想拍一张车外风景照,这就要求车辆综合分析当前场景,保持当前车道不变道、平稳驾驶的情况下,降下车窗让用户拍照,这需要通过“中央大脑”端到端控制,同时还要权衡决策模块,判断所有这些动作是否安全;结束后车辆获得用户反馈还要恢复正常行驶。
理想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也提到,在AI定义汽车的时代,整个产品其实要经历从功能到能力的演进。
“之前大家拼的是功能,我有哪些功能、你没有哪些功能,例如我有个城市NOA、你只有高速NOA……未来这些功能的差别会越来越小,甚至大家全都有。但是在AI时代,大家都有的前提下,还要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这个‘好不好’其实就是要看你的能力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圆桌|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定义汽车,AI如何重构汽车产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