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乙珍 2024-12-23 职场八卦 2 次浏览 0个评论

“公众来到美术馆不仅是为了看画,也需要整体的环境与服务体验。”

12月23日,在“上海美术馆发展主题日”上发布的《上海市美术馆服务标准》(下简称《服务标准》),是继《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下简称《管理办法》)之后,又一重要行业文件。

如果说《管理办法》明确了美术馆的基本功能与机构设置的规范化要求,那么《服务标准》进一步细化了美术馆的运营细则,确保其为观众提供高效、舒适的参观体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服务标准》以“应”“宜”“可”三个层级对内容进行分级设计,既具普适性,又能兼顾不同美术馆的实际条件与发展水平。

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上海西岸美术馆外景图 © Simon Menges

美术馆已成为上海城市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承担着向世界讲述上海故事、传播上海声音的重要使命。美术馆事业亟待向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服务标准》应运而生。

据悉,《服务标准》是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由上海市美术馆协会牵头起草的,通过参考国家和本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广泛征询行业权威专家、美术馆馆长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文件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从2023年4月《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由行政规范性文件升级为政府规章,到此次《服务标准》的出台,上海在高速发展美术馆数量的同时,也在政策层面逐步推动其规范化、标准化。这些政策为美术馆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框架。

《服务标准》涵盖从场馆开放、空间设施、安全管理到服务人员的行为规范,确保美术馆能够为观众提供高效、舒适的参观体验,进一步把美术馆服务专业化落到细处,有助于提升美术馆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服务标准》规定美术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10个月,并倡导夜场及节假日开放,增加公众文化消费的便利性;提出希望美术馆增设无障碍设施、母婴室、休息区等,关注特殊群体和家庭观众;提供行李寄存、轮椅租借等便民服务,为多样化观众需求提供保障。

同时,也提出提升国际化与数字化服务,鼓励提供两种及以上语言服务(尤其是在涉外展览项目中),促进国际游客和本地公众的文化理解;并建议推广数字化资源共享,推动美术馆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播力。

作为《上海市美术馆服务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会长朱刚在接受澎湃艺术采访时将《服务标准》描述为对“管理办法”的细化,明确了美术馆从展览设计、空间服务到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且在《服务标准》制定过程中,综合了上海各类美术馆的实际条件,确保标准既有针对性,也兼顾到不同规模、条件美术馆的可操作性。

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浦东美术馆全景露台。

美术馆“应”“宜”“可”的细化

在对《服务标准》的具体解读中,朱刚提到了用词等级“应”“宜”“可”:

其中“应”是必须达成的底线要求。比如,不论国有或民营,美术馆必须有固定开放时间,不允许随意调整,这一点体现了美术馆的公共属性。“安全管理”相关内容(如紧急疏散路线设计、安全设施维护)也均使用“应”,因为安全是“一票否决”的关键指标。

“宜”是鼓励实施的灵活建议,希望美术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采纳的服务内容,为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但不是强制性要求。比如,免费提供行李寄存、轮椅和童车租借:适用于场地规模较大、观众流量较高的美术馆。但对于小型或硬件条件不足的场馆,可以不设此服务。同样,“设置母婴室”是提示新建或改建的美术馆需要列入的规划,对已有空间受限的场馆不做强制要求。

“可”则是提供选择性拓展的方向。对于一些非必要但能提升服务体验的项目,给予美术馆自由裁量权。比如,在休息区提供饮水服务,以及是否开设咖啡区域,可以视场馆条件而定;开发线上展览及虚拟导览,也视美术馆资源而定。

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海派艺术馆,观众参观“江山·人民”新时代中国油画学术邀请展

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蔓舞奇境”,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应”“宜”“可”的层级,在要求行业管理的规范化与责任化的同时,也体现了灵活性和包容性,鼓励美术馆在现有条件下尽力完善服务、激励美术馆在资源和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不断探索服务的边界,同时避免强制要求对小型美术馆造成过大负担。

“应”“宜”“可”的层级也表明上海美术馆发展不平衡,既有国际化的大型美术馆,也有社区级、功能较为单一的小型场馆。通过分层用词,可以因地制宜,保障基本服务的同时,支持各馆根据实际条件灵活提升服务水平,对于条件有限的美术馆,《服务标准》提供了努力方向,激励其逐步向高质量发展靠拢。

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青浦蟠龙天地的余德耀美术馆,其室外临水区域徐冰的装置作品

关注各馆特色,呈现差异化

虽然,《服务标准》涉及微小之处,但对于展览、公教、馆藏等提出明确的“标准”且多在“应”的范畴之中。

在展览方面,《服务标准》提出,应定期策划及举办体现本馆特色,反映历史文脉、城市精神的展览;利用馆藏资源举办长期陈列展或临时性展览;且展品应以原作为主,展出复制品或仿制品应明确标识。在教育服务上提出,开展多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学校师生提供美育资源和学术研究支持,藏品数字化资源共享等。

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浦东美术馆“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展览现场

这些《服务标准》的提出,一方面是基于“避免同质化”的考虑。例如:西岸美术馆、浦东美术馆和东一美术馆均注重国际展览的引进,但与国际机构的合作模式,以及对接的国际合作机构均有所不同。在市级国有美术馆中,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作为上海唯一的国家重点美术馆,专注于大型展览,以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活动;上海中国画院和程十发美术馆侧重海派书画专题,上海油画雕塑院在中国现代美术尤其是西洋绘画领域整理发掘,刘海粟美术馆则突出以上海美专为核心的现代美术教育的梳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侧重国际化的当代视野。

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展览现场

也正是差异性发展的需要,美术馆应以馆藏资源作为基础,策划常设展和临时性专题展。常设展览可以反映美术馆的核心价值,临时展览可以保持内容的丰富性和动态性,并反映本地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在此基础上,展览不应只是“挂画”式的陈列,而是要通过时间脉络、内容逻辑和观展动线等策展方法,使展览具有明确的叙事结构和学术深度,并形成观展动线设计,以提升观众体验。同时,逐步实现展览计划和观展信息透明化,帮助观众更好地规划参观时间。

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虹约申美——刘海粟与两代上海美专绘画作品展”

在公教方面,朱刚特别提到,美术馆的文教结合不是简单地将学校课程搬到美术馆,而是要利用美术馆独特的资源,如,让学生在现场欣赏真实作品,替代学校课堂的图片教学,提升美育效果;将展览的学术内容融入教学,让学生在美术馆中感受艺术氛围,拓展课堂边界。美术馆也可以联合乐团、剧院等文化机构,形成跨领域的文化教育网络。

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刘海粟美术馆,展厅里的美术课《城市色相速涂》@百年油画中的上海风景

对于美术馆的差异化,澎湃艺术采访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在她看来,“美术馆的展览策划、学术研究、公共教育等工作的展开,首先必须植根于对于美术馆性质与功能的基本认知,如果认知到美术馆是一个学术生产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再根据自身的情况明确办馆的理念和方向,在此前提下去开展工作,自然会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馆于2003年,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注于当代艺术的公立美术馆,目前属于区级国有,其建筑并不是大师手笔的簇新空间,然而,这座美术馆近年来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年轻化观展群体,部分展览甚至出现了排队观展的情况。

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迭代20’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特展”展览现场,图为宋冬的作品《再吃城市》和尹秀珍的作品《同舟共济》(墙上)

究其原因,或为展览、公教的吸引力,以及观众社交媒体的自发推广。多伦现代美术馆自开馆以来,就以学术性、原创性和国际性为核心理念,并介入当下文化和社会现实。尤其,与北京大学合作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和本馆发起并主办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及展览),展现了中小型美术馆在推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对于《服务标准》,曾玉兰认为其在规范化和细化行业共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关注标准化的同时,也为中小型美术馆提供了适度的弹性,体现了政策的实际可操作性。在其中,她提到了“数字化”的遗憾:“多伦目前只有微信公众号,尚未建官方网站。我觉得网站可以承载更多。”

数字化发展的潜力与局限

多伦现代美术馆提出的遗憾,在《服务标准》中属于“可”的范畴。具体到“信息及数字化服务”的部分——除了“应”多渠道定期发布场馆动态、建立并维护官方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外,提出了建立在网络媒体共享教育资源、建设数字美术馆等建议。

这些建议对标国际一流大馆。比如,2025年为了庆祝德国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诞辰250周年,收藏其作品最全面的三家博物馆汉堡美术馆、柏林国家美术馆以及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将携手推出大展。但由于弗里德里希的部分重要画作和手稿过于脆弱而无法运输,他的素描作品也因对光线极为敏感而极少展出,因此将这些作品集中于同一实体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数字方式将其集合,由此建立“弗里德里希在线资源平台”,它与汉堡、柏林和德累斯顿的三场周年纪念展览相辅相成,为公众提供了无需顾虑保护性限制的数字化体验。该平台将这些博物馆的馆藏作品与额外的信息和多媒体内容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弗里德里希的艺术全貌。

这类数字化经验也是上海的美术馆可以借鉴的,这种线上展览的经验对于空间有限或馆藏丰富的美术馆尤为重要,将线下展览无法展出的部分通过线上形式补充,形成线下与线上的互动。同时,朱刚也提到,“线上孪生美术馆”的概念(即在数字空间中复刻美术馆的展览与资源),“数字化可以避免地域的局限,让辛苦策划的展览在更长时间、更大范围内传播,为观众提供‘随时随地’的参观体验。同时,线上展览还能吸引观众线下参观,为实体展览引流,让美术触及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让美术馆服务从区域性扩展为全球性。”

在实际操作中,曾玉兰提到局限于政策和经费,目前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内容推送主要依赖于微信公号等第三方平台,推送机制基于浏览量和算法的限制,其封闭生态使得公众获取信息的路径变窄。相比之下,网站更具自主性和公共性,便于国际观众获取美术馆展览、教育活动及馆藏信息,增强国际化传播能力。而且网站不仅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还可以整合数字化功能,例如线上展览、虚拟导览、学术资料、公教课程等,为观众提供多维度的互动体验。这些服务是微信等社交平台难以全面覆盖的。

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Draw(泰特绘图) 项目空间

正如朱刚所言,目前上海有超过百家美术馆,不少新建美术馆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对标全球一流城市,虽然美术馆的数量接近,但在美术馆的内容运营、服务水平、学术影响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国外一流美术馆有着近百年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及公共服务上的深厚积累,上海的美术馆仍需时间追赶。”

《上海市美术馆服务标准》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美术馆服务的各个领域,为美术馆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也为公众设定了可参考的服务预期,增强了美术馆服务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服务标准》的制定是对美术馆服务细节的思考和实践,体现的不仅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每位走进美术馆观众的承诺。这不仅是上海建设全球文化大都市的重要一步,也为全国美术馆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解码“美术馆服务标准”:上海如何引领美术馆业发展》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