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对着吴艳妮的举止,表现得大惊小怪,或许是因为这样的运动员还是太少了。
我们总是强调运动员要有一颗 " 大心脏 ",当 27 岁的吴艳妮,在赛场内外、在一次次争论中,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大心脏后,更加需要培养一颗大心脏的,是看台上那些不太喜欢她的人们。
再一次刷新成绩的吴艳妮,始终跑不出舆论的暴风眼——当然,这个 27 岁的姑娘也许从来乐得身在其中。
3 月 23 日晚,吴艳妮在 2025 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女子 60 米栏半决赛中,跑出 8 秒 01 的成绩,打破了尘封 11 年的全国纪录,也是该项目亚洲历史第四好成绩。四天后,3 月 27 日,世界田联公布最新一期世界排名,吴艳妮重返亚洲第一。跟在新闻后面的话题,依旧是典型的吴艳妮式的表达:# 吴艳妮放话全运冠军必须拿下 ## 吴艳妮说我失去的一定要拿回来 #
(图 /CGTN 环球体育)
成绩是新成绩,争议也依旧是那些争议。
唯成绩论者反复念叨她抢跑,质疑纪录和奖牌的成色;道德卫士拿着放大镜,审视她的眼线、着装和夸张的动作;评论区里,讨厌吴艳妮的人不厌其烦地展示过往的 " 黑料 "。
许多人依然期许这样的运动员:在赛道上精进勇猛、在赛场外低调谦逊,这更接近一种传统的道德形象。当然,随着吴艳妮数年如一日的我行我素、高调张扬,一些不喜欢她的人愈发愤怒,一些路人却渐渐开始重新打量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不一定要达到刘翔的高度,
才有资格做自己
公众对运动员形象的期待,总是失之于片面,这一点在吴艳妮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大众语境里,经常存在着两个形象截然相反的她:
其一,艳妮 · 阿丽塔战斗天使惊艳 cos · 全新出炉的女子室内全国 60 米栏纪录保持者 · 直面刻板印象的个性勇者 · 大胆做自己的新一代运动员 · 为女性积极发声 · 吴;
(图 / 微博 @吴艳妮 Jennie)
其二,艳妮 · 成绩起伏不定还爱夸海口 · 穿衣尺度太大颇为不雅 · 过度表演嫌疑和不务正业导致成绩无法突破 · 迷失于流量不可自拔 · 吴。
评论总是无趣地偏向其中一边:取得成绩就齐齐叫好,认可她的野心,盛赞她场上场下都美;成绩一般就骂成一片——看,还差得远呐,过度自我营销就是原罪!
于是,当吴艳妮在南京室内田径锦标赛女子 60 米栏比赛以 8 秒 01 刷新全国纪录时,在混合采访区一遍遍强调 " 全国纪录是我吴艳妮的 " 时,舆论不出意外地又来到高点。
但,如果下一次成绩不佳呢?批评声可想而知,会来得更加猛烈。
学会以更健康、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个运动员或是一个人,或许可以从少一些大惊小怪开始。
对运动员来说,成绩依然是最重要的标尺,它是运动叙事的核心。
目前女子跨栏项目的话语权,依然由美国(包括波多黎各和巴拿马这些泛美国家)、牙买加等传统短跑强国掌握。2024 年,女子室外 100 米栏成绩前十都跑到 12 秒 40 之内,而同年跑出 12 秒 74 个人最好成绩的吴艳妮,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明显差距。
给吴艳妮或其他运动员一个合理的预期非常重要,这决定了我们如何谈论她。
吴艳妮的短期目标是维持亚洲一流,破室外跨栏全国纪录,冲击顶尖尚需时日。无论是取得巴黎奥运资格、破全国纪录,还是亚运会抢跑、在两站世界田联钻石联赛垫底,都是目前她正常发挥的范围。
所以,不一定要达到刘翔的高度才有资格做自己。但如果能达到刘翔的高度,能更好更完整地表达自己。
吴艳妮当然有拒绝被称为 " 网红运动员 " 的底气,只是她通过更好的成绩,让这份底气变得更充足,以运动员身份解释一些事情才更有说服力。
比如,会跨栏和会画眼线并不矛盾,做一套张扬的出场 pose 和跑出好成绩也不矛盾。吴艳妮在南京室内田径锦标赛做了个神似阿丽塔的妆造,是她寻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标志—— " 战斗 " 和 " 天使 ",本来就可以共存。
(图 / 微博 @吴艳妮Jennie)
又比如,运动员与营销之间从来不是矛盾关系。都 2025 年了,朴素、单纯、一心扑在训练上而无暇他顾的顶级运动员越来越少,他们都在或主动或被动地和社会接轨,既为了当下的发展,也要考虑退役后的出路。
在当代的注意力经济中,沉默等于消失,这个道理不只对明星生效,对运动员也是。吴艳妮在运动场之外接代言、拍杂志、玩 Cosplay,本质上与谷爱凌晒念书日常、苏炳添开健身课、郑思维和许昕创立运动品牌、张国伟做视频博主的选择并无区别:
提升运动成绩的同时,将竞技价值合理折现为社会影响力,本就是职业体育的进化逻辑,也是越来越为大众接受的生存道理。
谁在争议吴艳妮
在积极运营自身形象这条路上,吴艳妮走得并不容易。作为当下中国女子运动员里最出挑的人,她必然会遭受最多的压力。
格外有意思的是,舆论在成绩与形象对比下的 " 双标 ":如果吴艳妮相貌平平,人们大概会夸她专注纯粹;可她偏偏颜值与实力都有,喜欢评论的人反而陷入认知混乱——仿佛运动员必须灰头土脸才是专业的,甚至 " 合理的 "。
(图 / 微博 @吴艳妮Jennie)
她要站在风口浪尖去验证如何做到某种平衡,让大部分人接受新一代运动员的追求,既不像前辈们那样将商业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像纯粹的网红那般沉迷流量带来的幻觉。
公众对吴艳妮的苛责,一定程度上是对道德话语失控的恐慌。传统叙事中的中国运动员,应当不善言辞、谦卑木讷、老老实实争取成绩,除此之外不应该有其他过度甚至失范的行为,但吴艳妮显然挨个打破,同时在继续打破这些观念,她不谦虚,也不藏着掖着,几乎每一步都正正踩在刻板印象之外,这需要不常见的勇气。
传统体育叙事中,运动员总是以刻苦和质朴著称,要么是伤痕累累的悲情英雄,要么是面目模糊的奖牌机器,似乎成绩和美、运动精神和个性张扬,总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公共评论里有三种常见的心态:好看即正义、取得成就就是正义、和我站在一边就是正义,与其中某一点不符都可能招致注意力的反噬,同时公众对这一点并没有足够的自觉。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里说,技术理性与媒体控制使社会形成 " 单向度的思想 ",公众丧失反思能力,沦为 " 单纯甚至无聊 " 的群体。
所以当吴艳妮对着镜头喊 " 别定义我 "、在抢跑争议中坚持申诉、在写真风波里回怼 " 记得加美颜 "、在整容质疑前坦承 " 刚割了双眼皮 " 时,这种不合作的姿态,触碰了某些人的控制权焦虑。
近些年,吴艳妮接受采访时都力求用大方坦诚的姿态陈述自己,她对外发声的尺度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就像她在微博发的一句话," 人生每一刻都可能是自己的 25 号底片 " 时,她的价值就不只是是否突破 12 秒 64 全国纪录的可能,更因为她证明了运动员可以是流动的、矛盾的、未被规训的生命体。
允许她成长,也允许我们成长
实际上,女性运动员在展现自身形象时,往往更加需要平衡尺度、小心翼翼。
郑钦文拍某些品牌广告时被修得更白皙柔美,失去标志性的力量感和自然,王霜、巩立姣和潘晓婷等出色的女性运动员,也不止一次被追问婚姻状况。
当吴艳妮的肯豆风写真引发 " 像运动员还是像网红 " 的争议时,她的回应策略都是先提成绩,再聊其他。
把实力放到第一位,是一种正确的叙事策略,如她所说," 成绩会替我发言。" 这是她主动背起的责任,也是身在这个位置必要的担当。
吴艳妮的争议,映出当下公众对体育精神的单薄想象。当社会还在争论运动员该不该有如此野心和表达欲时,她试图一步步跨越刻板印象的栏架,拓宽对运动员的评判维度。
(图 / 微博 @吴艳妮Jennie)
公众的讨论品质和体育启蒙,或许始于不再追问 " 吴艳妮究竟算不算好运动员 ",而是反思为何直到今天仍要用一种非黑即白的标尺,去丈量一个有无限可能的人。
所以,不妨让她这么张扬下去,让时间给我们新的议题和答案。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吴艳妮,是很多个吴艳妮,是很多个能够勇敢做自己的人,来撬动许多人心里那座成见的大山:ta 当然可以是木讷寡言埋头苦练的 " 传统运动员 ",也可以是高调主动、积极拥抱各种新鲜事物的 " 当代运动员 "。
就像游鉴明《运动场内外》中提到的杨秀琼,她在 1930 年代因为穿着分体泳衣饱受好奇和争议,现在看来是毫无必要的保守。或许在更久的将来,我们不必再为这些事情争论不休。
如果要找一个不同风格运动员之间的共通点,那是在做自己的基础上,积极在公共空间伸展和探索,让自己身上承载的话题不再那么单薄。
所以,不妨抱着欣赏和宽容的姿态,尊重并谨慎期待她的进步。允许她成长,也允许我们成长。欣赏一个运动员的探索野心,本质上也是在鼓励一种可能性:不只是给吴艳妮,也给我们自己。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老被骂的吴艳妮,还没赢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