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赴港IPO的消息引发资本市场强烈震动,公告次日A股股价暴跌8.16%。市场质疑的核心直指其融资动机:2021年150亿元定增资金尚未完全投入使用,近40亿元仍躺在账上,却急于港股再融资补血。
A股定增“烂尾”与H股上市疑云
蓝思科技港股募资必要性引发市场关注。
2021年定增原计划投向智能穿戴、车载玻璃等项目,但截至2024年9月,募投项目多次延期,部分承诺投资额被调低,2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超过监管要求的30%红线。
财报显示,公司账上货币资金95.12亿元,但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合计157.66亿元,呈现“大存大贷”矛盾。与此同时,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74.81亿元,实控人周群飞家族分走近47亿元。
蓝思科技宣称港股上市旨在“推进全球化战略”,但苹果要求2025年前供应商25%产能转移至中国以外地区,其越南工厂良率较国内低5-8个百分点,海外扩张能力尚未验证。
投资者担忧H股发行将摊薄A股估值(当前A股动态市盈率24倍,港股可比公司仅18-20倍),且港股科技股流动性仅为A股1/3,可能引发定价权旁落。
业务隐忧:苹果依赖症与新兴业务的增收不增利困局
一方面,公司苹果订单依赖症未解。
2024年苹果贡献营收占比虽降至57.83%(315.12亿元),但仍是绝对主力。iPhone出货量波动直接影响业绩:2024年Q4中国区销量下滑25%,导致蓝思科技单季净利润同比减少9%。
尽管蓝思科技近年布局新能源汽车、AI眼镜等新赛道,但核心命脉仍系于苹果。2024年苹果订单贡献营收345.66亿元,占比49.45%,虽较2022年峰值70.96%下降,但第二、三大客户占比仅23.36%、3.15%。
此外,苹果供应链“去中国化”压力加剧:越南工厂良率仅85%(国内约93%),产能转移成本攀升。
另一方面,新兴业务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局。
新能源汽车业务上, 2024年智能汽车及座舱类业务营收59.35亿元(+18.73%),但毛利率从2023年的15.46%暴跌至10.17%,主因特斯拉、等客户压价及北美产线调整成本激增。
核心矛盾:单车价值量提升至2000元(较2023年+15%),但低毛利产品(如充电桩、无线充电模组)占比扩大,导致“以价换量”策略失效。
智能穿戴与AI硬件,虽高增长或难挑大梁。智能头显与穿戴类业务营收34.88亿元(+12.39%),毛利率提升4.59个百分点至19.76%,得益于MR头显部件及AI眼镜(如Rokid合作产品)放量。该板块营收占比仅5%,且AI眼镜全球出货量预计2025年仅1205万台(IDC数据),市场规模不足以替代消费电子基本盘。
战略突围:港股上市是破局之棋还是饮鸩止渴?
蓝思科技的港股上市计划,本质是一场从“果链代工”向“科技平台”跃迁的豪赌,但背后暗藏三重矛盾:
第一,技术话语权是否缺失?
2024年研发投入27.85亿元(占营收4%),虽创历史新高,但远低于苹果要求供应商年均5%-8%的研发强度。其引以为傲的UTG超薄玻璃技术尚未形成专利壁垒,若苹果转向陶瓷材料,重资产模式将遭遇灭顶之灾。
第二,供应链重构是否存风险?
苹果要求供应链“去中国化”,蓝思科技越南工厂良率不足掣肘产能转移。若无法在2025年前完成25%海外产能目标,可能面临订单流失。
第三,资本市场的信任是否有裂痕?
A股投资者对定增项目“烂尾”记忆犹新,H股融资若无法明确投向新技术或高增长领域,可能被贴上“圈钱”标签。叠加港股流动性不足,股价长期承压风险加剧。
结语
蓝思科技的困境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集体焦虑:依附全球产业链巨头完成原始积累后,如何跨越从“代工者”到“创新者”的鸿沟?周群飞从打工妹到女首富的逆袭故事固然励志,但当下这场港股IPO,既是对过度依赖苹果的历史清算,更是决定未来十年生死的关键战役。若无法在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布局上兑现承诺,蓝思科技或将成为下一个——资本市场的掌声,从来只属于真正的破局者。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蓝思科技港股IPO背后:苹果依赖症未解 新业务或难撑大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