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一些老观念里,上海有时会被看作大企业、大资本角力的“主场”,中小企业似乎“玩不起”。但事实上,上海是全国最早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城市,数量现已超过1.2万家。如果用时间计量,平均每3.5小时,上海就诞生一家专精特新企业。
4月11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最新出台的《上海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共计20条举措,通俗易懂,含“金”量十足,还显露了长远的战略意图。
一个背景值得指出,“专精特新”已经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四年连提,不是简单的表态,而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定向发力,分量不言而喻。
细看上海这一轮举措,不仅在为当下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赋能,更在孕育一批批“明日之星”。这份政策不仅拿出“真金白银”,还指引方向,更有长远布局。说到底,上海在为未来蓄力、下注。
含“金”量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多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核心环节,今天它们是“小而强”,明天可能就是行业“独角兽”甚至“隐形冠军”。通常,这些企业大都聚焦前沿技术和创新,但由于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中小企业早期又难以获得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认可,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明眼人很快能看到上海《若干措施》的含“金”量。比如推动企业高成长发展,上海将对首次升规入统的工业、软信业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并对规上工业、软信业企业根据增长情况给予最高40万元奖励;对连续两年产值(营收)增速20%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支持。
再如降低全要素成本,上海将形成规模1000亿元的基金群,专门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直接投资,并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上海要建立总规模超4000亿元的“专精特新贷”,其中信用贷款总规模超2000亿元;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予以最高30%贴息支持。
这种实打实的扶持举措还有很多,无疑将帮助正在成长壮大的专精特新企业熬过最难的那一段时期。
从小微企业开始,“小升规”“规转强” “强转股” “股上市”,上海都设定了明确的支持措施,从“小苗”一直扶到“参天树”。像“瞪羚”“小巨人”这些高成长企业,只要你跑得快,上海就有奖有补,而且在质量、管理、创新能力上也会提供诊断和提升服务,让你跑得更稳。

指方向
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海不仅“出钱”,也“引路”,通过精准化赋能,推动企业往国家战略需求、新质生产力方向走,促进其高能级创新。这无疑是对企业更长远的支持。
根据《若干措施》,一方面,上海明确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新赛道新动能重点产业项目,上海将统筹能耗、土地、环境容量指标,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任何企业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市场需求、应用场景。有的企业技术做得好,但找不到对口市场,容易“高开低走”。上海在这一轮政策中引导企业参与承接国家战略任务,就是引导它们进入最大的蓝海市场。另外,国家战略往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等重点领域,这里也有中小企业擅长的“小切口”。
另一方面,在《若干措施》中,上海明确举办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等对接活动,鼓励“链主”企业带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补链、强链、延链,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
这层意味该如何理解?大企业“发榜”,通常针对的是某些技术难题、产业链痛点;而中小企业“揭榜”,也就是带着解决方案“对号入座”,展示自身创新潜力。在一条产业链中,大企业自然是核心,中小企业则是重要环节,上海引导和促成它们之间通力合作,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具竞争力、更有韧性的产业链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20条措施涉及方方面面,为方便企业看得懂、用得上,上海还创新推出了《若干措施》的“企业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干货”,并提供咨询电话和申报途径。
这就像政府把“说明书+客服”一起打包送上门,明确让企业知道“我能为你做什么”,“你能享受哪些优惠”,哪些是“免申即享”的福利——背后展现的是这座城市的营商环境,最大程度让企业省心、安心。

大未来
2025年,从DeepSeek的横空出世,到人形机器人从技术奇点迈入产业爆发,一系列现象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在释放惊人的创新潜力和产业能量。
目前,上海培育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已超过了2.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2万家,达到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有857家,上海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9家。上海形成了从创新型、专精特新、专精特新“小巨人”到制造业单项冠军的优质企业梯队。
但显然,上海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随着大模型、具身智能、6G、量子计算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加快迭代、企业加速成长,专精特新企业群体结构不断优化。此时上海出台《若干措施》,一个明显的意图,就是要培育更多、更优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首先,目标清晰、数量翻番。上海明确提出,到“十五五”末,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翻一番,达到2万家左右。
其二,精准赋能、梯度培育。上海从“小升规”“规改股”到“隐形冠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成长通道,让专精特新优质企业持续迭代。
其三,鼓励参与国家战略、产业链协同。上海不是要专精特新企业单打独斗,而是把它们当成未来产业生态中关键的一部分来培育。现在,在GPU、大飞机、大邮轮、AI大模型等重点领域,都有专精特新企业的身影。
这几年,很多事实已证明,科技的未来不只掌握在大企业手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完全有机会改写全球前沿产业的格局。恰恰是更多“年轻力量”,凭借技术突破、模式创新,成为全球产业版图新兴领域的领跑者。
上海这一套政策组合拳,瞄准的是新兴领域、未来产业中的“种子选手”,建立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潜力库”。这座城市从不缺尖端创新、产业基础和金融资本,现在所布局的,是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完成从“埋头做技术”向“真正跑进市场,带动产业”的跨越,锻造一批批“明日之星”。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见微知沪|支持“专精特新”,上海不止拿出“真金白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