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日本“机器人工学第一人”石黑浩:人形机器人市场形成最快还需5年

专访日本“机器人工学第一人”石黑浩:人形机器人市场形成最快还需5年

库慕山 2025-04-14 澳门月刊 5 次浏览 0个评论

如果机器人在身边,你想让它做什么?你们想一起做什么?如果不再受身体、地点或时间的限制,你想尝试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2025年大阪世博会于4月13日在日本大阪市的人工岛“梦洲”正式开园,将一直持续到10月13日,为期184天。此次世博会以“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为主题,共有158个国家及地区参展。

中国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大阪世博会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其中展出了嫦娥五号、嫦娥六号从月球带回的土壤样品,这是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正面、背面土壤样品的零距离对比展示。

美国馆内再现了NASA的火箭发射场景,并展出1972年阿波罗17号宇航员从月球表面收集的部分岩石标本。日本馆则以“循环”为主题,区域内展现从垃圾到水、从水到材料、从材料到产品的转变过程。此外,Hello Kitty装扮成32种藻类的形象,还设有哆啦A梦解说日本传统制造的专区。

除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场馆之外,在梦洲中心区域还有8个特色展馆,分别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艺术家牵头设立,围绕“生命之光”的主题展开,其中包括一个名为“未来生命”的场馆,由日本大阪大学教授、国际高级电信研究院(ATR)石黑浩特别研究所客座所长、被誉为日本“机器人工学第一人”的石黑浩主导,展览中设想50年后人类与机器人和谐共处的场景,还有1000年后摆脱躯体束缚的声光电环绕的梦幻空间。 

石黑浩和机器人们一起招手。来源:未来生命馆的社交账号

日本是传统的机器人强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和使用机器人,使其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等的制造,大幅提高了规模化产业的生产率。

石黑实验室从2000年启动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6年后以石黑浩本人为原型制造出机器人Geminoid HI-1,外观如同他的“分身”,配备外部遥控装置和空气阀系统,能够自主执行呼吸和眨眼。当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将石黑浩评为“改变你生活的8位天才之一”。

机器人Geminoid HI-1。来源:大阪大学石黑研究室网站

2010年,Geminoid系列又推出一款以日本女性为原型的机器人Geminoid F,能做出眨眼、微笑、皱眉等65种不同的面部表情,皮肤由硅胶制成。这款机器人出演了2015年上映的日本电影《再见》,并担任女主角。此后,他还研发出与人类外观更为相似的女性机器人“ERICA”。 

女性机器人“ERICA”。来源:大阪大学石黑研究室网站

当下,在世界各国科技巨头持续加码人工智能(AI)、人形机器人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与创新的背景下,石黑浩近日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专访。他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尚未形成,只是“火爆”一时。“未来世界不应是充斥着金属和玻璃制品的环境,机器人应该以融入自然的方式研发。”

步行方式还不足以支持精准化工作

澎湃新闻:大阪世博会“未来生命”馆中,石黑教授设计的3款向导机器人使用了石头、木材、植物等元素,在外观上与一般的金属机器人截然不同,想要通过这种设计向外界传达什么理念?

石黑浩:3种向导型机器人是基于“50年后机器人”的设计概念,使用自然材料设计制作。在50年后的未来,通过技术的力量,自然的原理会被越来越多地揭示,我们的生活中也将更亲近自然元素,文化变得更加深厚。所以未来世界不应是充斥着金属和玻璃制品的亮闪闪的环境,而是一个被大自然拥抱、文化丰富的世界。尤其是日本拥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希望机器人也能以融入自然的方式开发出来,这是我们提出的一种设想。 

两款向导机器人。来源:未来生命馆网站

澎湃新闻:您为此次展览设计的向导机器人中,有两款继承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的巨型机器人“Deme”的设计。上世纪70年代被一些媒体称为“机器人时代”的黎明时刻。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从您的观察来看,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

石黑浩:20年前,全球一半的机器人都是日本制造的。在工业机器人开发方面,日本一直是全球的领导者。但是,随着海外大量涌现低价的工业机器人,日本这一产业的发展不像过去那样一枝独秀,但技术依旧卓越。

在人形机器人方面,日本产业界早在2000年就有所突破,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所2000年开发出人形机器人ASIMO,外形酷似一位背着背包的太空人;同年,索尼也研发出双足步行机器人“QRIO”。

日本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并拥有一个相较于其他国家更积极接受机器人的文化,人们对机器人持积极态度。

澎湃新闻:20多年前,日本人形机器人ASIMO的设计初衷主要是服务家庭和政务场景,但它最终没能走进家庭,也没能服务政府,它更多出现在演播厅或展览台。 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日本时还和ASIMO踢球。像ASIMO这样的机器人没能走进日常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石黑浩:直到现在,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还未形成,只是涌现出一个“热潮”。

日本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取得技术领先后去创造新技术、开拓新市场,近年来可以看到中美企业在这个领域非常努力。但事实是,人形机器人一直没有被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场景,大多数只用于“展示”,没有“实用化”。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虽然动作变得更灵活,成本也在降低,但大多数这类机器人还做不到完全像人类一样流畅地行走,它们的步行方式不足以支持精准化工作。

澎湃新闻:特斯拉开发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已经能够实现类人走路,包括自然转弯,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2025年,特斯拉将有几千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工作,正式商业化量产会在2026年开启。这是否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即将打开?

石黑浩: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还不够“像人”,因为它们没有皮肤,所以即使撞到人也不会有感觉,这就会导致碰撞、踩到人的情况,这很危险。要制造出真正的仿真“皮肤”还需要时间。我认为,形成完善的人形机器人市场最快需要5年,最慢可能要10年。

澎湃新闻:今年可以看到中美两国的很多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在技术和制造上的能力得到迅速发展,甚至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将迎来“iPhone时刻”。您如何看待人形机器人的“爆火”?

石黑浩:我认为一定程度上是有人工智能(AI)企业在砸钱做宣传。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一定是由AI技术主导的,尤其是那些承担与人互动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只有依靠AI才能变得更加智能。

澎湃新闻:日本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上的起步较早,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规模生产的全球竞争愈演愈烈,日本在此领域似乎没有保持领先地位,原因是什么?

石黑浩: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尚未形成,因此很难去定位各国的竞争力。至于日本在这一领域的表现看起来不够突出,有一个原因是,日本的许多研究人员都去美国或其他国家了,比较分散,这有些令人遗憾。

即使现在就生产人形机器人,也销售不出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制造出更便宜、更高性能的机器人。可能是因为日本企业目前没有多余的资源来挑战这一赛道,但有一些企业也在推进相关的工作。

机器人反而可能让人类增加交流

石黑浩研发的一系列机器人。来源:大阪大学石黑研究室网站

澎湃新闻:石黑教授从2000年就启动机器人研究项目,并一直致力于研发逼真度极高的仿真机器人。相比一般的人形机器人,您为什么一直致力于研发与人类极度相似的机器人,它有什么优势?

石黑浩:大家都在做一般的人形机器人,我想要开辟不同的赛道。人类最容易与相似外形的机器人沟通和互动,所以与人类相似、且能表现出人类表情的仿真机器人,在“沟通能力”方面远远优于其他类型。

澎湃新闻:如果机器人要和人类进行自然的互动,情感理解能力或许是关键之一。它能真正具备与人类共情的能力并拥有社会人格吗?

石黑浩:可以说现在的人工智能(AI)已经具备比人类更优越的情感理解能力了。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习得情感理解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搭载AI系统的机器人拥有大数据训练,可以对人类情感进行识别。至于未来机器人是否被赋予“人权”,将由社会决定。

澎湃新闻:现在仿真机器人研发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石黑浩:仿真机器人的价格非常昂贵,所以必须开发更多相关技术来降低成本。关于“怎样才能更像人类”这一问题,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比如人类特征中,“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因素中哪些能让机器人更“像人”。如果眼神没有动态会给人什么感觉?身体动作僵硬会产生什么观感?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多了解,还在继续这方面的研究。

澎湃新闻:如果未来机器人很好地融入了社会,那是否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减少?

石黑浩:我不这么认为,反而交流可能会增加。特别是在日本,由于人口减少,人际接触的机会正在减少。如果有了机器人,人们可以通过机器人实现与其他人更广泛的联结,届时机器人的使用方式会和现在的手机相似,可以借助它的多功能去触及不同群体、拓展自己的对外活动。机器人也可以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对策之一,缓解人口不足的压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专访日本“机器人工学第一人”石黑浩:人形机器人市场形成最快还需5年》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