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刊文:让智驾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法治日报刊文:让智驾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谈蝶梦 2025-04-14 职场八卦 3 次浏览 0个评论

近期,某品牌新能源汽车发生事故的新闻,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关注和讨论。这起事故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智能驾驶在快速发展进程中面临诸多问题的警钟。在科技驱动智能驾驶大步迈进的当下,如何确保其在法治轨道上安全、稳健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有关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成绩斐然。但同时行业正面临研发成本高昂、用户付费意愿不足、配套制度滞后的困境。从技术上说,目前主流的模块化架构存在一定缺陷。模块化架构将驾驶任务划分为感知、决策、控制等独立模块,各模块在运行时,由于信息传递损耗以及各自优化目标不一致,极易出现误差传递现象。比如在多车连环碰撞且伴有烟雾弥漫的复杂场景中,感知模块可能因烟雾干扰,无法精准识别周边车辆和障碍物,这种误差传递会导致代码覆盖率不足,进而严重影响决策准确性。

车路云协同技术被视为智能驾驶的未来趋势。然而,从全国范围看,车路云协同技术在推广上面临挑战。工信部有关数据显示,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部署超过8700套。结合相关分析,当前我国除部分示范区外,路侧设备在大规模覆盖上仍存在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路侧感应设备和通信基站,车辆与道路、云端之间无法有效交互信息,车路云协同的优势难以发挥。

法治日报刊文:让智驾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在法律层面,智能驾驶给传统法律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责任认定模糊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当事故发生后,往往难以确定原因是驾驶员操作失误,还是车企产品缺陷、软件供应商算法问题,抑或其他第三方因素导致。可以说,现有的交通法律法规和产品质量法难以适应智能驾驶的发展需求。在国家统一立法缺失的情况下,各地立法存在进展缓慢、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能驾驶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协同发展。此外,保险制度也存在诸多不适应性,传统汽车保险无法准确评估和有效保障智能驾驶带来的风险,智能驾驶车辆的保险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自动驾驶技术具有实时性和不可逆性,当车辆面临不可避免的碰撞时,系统应如何决策,是优先保护车内乘客,还是车外行人或其他车辆?这一问题不仅涉及技术,更关乎伦理道德。此外,人类驾驶员与智能系统之间的信任关系脆弱。有研究发现,智能驾驶领域内用户态度和认知差异明显。有的对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安全有所担忧,有的期待L2++(L2级智能辅助驾驶的增强版,但尚未达到L3的完全自动化水平)等高阶智驾功能,尤其看好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缓解驾驶疲劳、保障安全的作用。而在智驾分级认知上,绝大多数用户对从L0到L5的分级标准缺乏了解。这种认知错位反映出用户对智能驾驶技术既期待又担忧的矛盾心理,也表明在智能驾驶技术普及过程中,需要对用户加强科普和教育。

面对智能驾驶发展中的重重挑战,构建适应其发展的法治体系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在立法上,应构建多层次法律框架。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L3+(具备相当程度的自动化驾驶能力)车辆路权,规范行驶规则和安全标准。制定细化的自动驾驶汽车管理条例,全面规范生产、销售、使用、监管等环节。鼓励试点城市先行立法,如参考北京设立数据黑匣子审查制度,为事故调查和责任认定提供有力依据。

法治日报刊文:让智驾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在技术上,应确保技术标准与法治建设协同推进。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身智能驾驶技术标准体系,并将其纳入法治框架。通过法律强制力确保技术标准得以执行,促使企业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研发、生产和测试,提高智能驾驶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在监管上,创新监管模式势在必行。例如,推行“沙盒监管2.0”,建立车企安全信用评级体系进行差异化监管。实施“监管科技+保险精算”联合风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预警风险。构建全国统一的事故数据库,为监管政策制定和技术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智能驾驶代表着未来出行的发展方向,具有降低交通事故率、提升交通效率、改善出行体验的巨大潜力。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必须将其纳入法治轨道。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保险制度、严格技术标准和创新监管模式,为智能驾驶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唯有如此,智能驾驶才能安全、稳健地驶向未来,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出行生活。

法治日报刊文:让智驾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作者系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法治日报刊文:让智驾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