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手机厂商在发布新品时,会强调裸机手感与材质工艺。近期发布的手机新品中,vivo X200 Ultra" 铠甲玻璃 " 的抗划伤和抗摔、OPPO 的握感舒适度、荣耀 Power 的 " 踢不烂 " 等都是宣传重点。
事实上,大多数消费者购买新手机后会选择带壳使用,手机厂商一般也会在产品包装盒中附赠手机壳,那为何还要宣传 " 裸感 "?
散热需求与外观创新驱动 " 裸感 " 体验升级
中新经纬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近日多家手机厂商在新品宣传时提及了在升级裸机体验方面进行的技术创新和设计优化。
4 月 21 日,vivo 发布 X200 系列两款新品时,突出了其外观配色满足不同用户审美需求,设计在视觉上带来简洁大气的美感。
4 月 15 日荣耀新品发布后,多位科技博主介绍 " 荣耀 Power" 时,加上了 " 手机中的踢不烂 " 标签。据荣耀官方介绍,对于户外的耐摔需求,荣耀 Power 采用了太极缓震架构 2.0,实现整机十面抗摔。
强化机身材质的手机不止荣耀。此前,三星发布的新品 Galaxy S25 Ultra 搭载了康宁大猩猩二代玻璃面板。在康宁实验室测试中,该玻璃从 2.2 米的高度掉落到模拟混凝土表面时仍能完好无损。千元机红米 Note 14 Pro+,同样搭载了康宁大猩猩玻璃提升抗摔性能。
而在提升手感方面,各家厂商在兼顾电池容量和轻薄机身上花的心思也不少。红魔宣称新品为品牌 " 史上最轻薄 " 全屏旗舰;荣耀 Power 则对手机空间的堆叠架构进行全面升级,将机身厚度控制在 7.98 毫米;OPPO Find N5、vivo X200 Pro mini、小米 15 等也都将 " 轻薄 " 作为卖点。
市场研究机构 CINNO Research 研究总监刘雨实向中新经纬介绍,一定程度上,超薄机身与高续航需求是矛盾的,同步提升这两项指标会显著增加研发成本。目前,在超薄机身与续航性能兼顾方面,厂商主要通过材料升级来实现,例如使用钛合金、PBO 纤维、纳米微晶玻璃、生物基环保材料,以及采用蜂窝强化、缓冲减震或 3D 打印精密结构等协同技术。
根据 CINNO Research 市场监测数据,2020 年至 2021 年,中国智能手机复合材料后盖市场以素皮材质为主导,主要应用于高端旗舰机型。2022 年,玻纤材料进入市场,2023 年伴随锦纤材料的加入,素皮与玻纤后盖机型销量实现同比翻倍增长,推动复合材料后盖渗透率同比提升 4 个百分点。
▲ 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复合材料后盖搭载量渗透率 来源:CINNO Research
CINNO Research 公众号显示,至 2024 年,随着供应链成熟及成本下探,素皮与玻纤后盖逐步向中低端机型渗透,带动复合材料后盖整体渗透率突破 10%,正式跻身主流后盖材料行列。2024 年,中国智能手机复合材料后盖销量品牌 TOP6(华为、vivo、小米、OPPO、荣耀、真我)合计市占率达 96%。
▲ 2024 年中国市场复合材料后盖智能手机销量品牌占比情况 来源:CINNO Research
刘雨实称,复合材料后盖逐渐步入主流材料阵列,从侧面表明消费者对差异化智能手机后盖的接受度开始提升。
科技市场研究机构 IDC 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对中新经纬表示,随着碳硅负极技术的提升,电池体积越来越小,而容量不断增大,因此现在超薄机身也可以获得不错的续航。 但是,维持高强度的同时,机身可能重量较大。 如果还要进一步减重,成本会过高,所以目前手机在超薄机身与性能兼顾方面还不能让人完全满意。
针对手机厂商不断提升产品裸感体验的现象,刘雨实指出,厂商追求裸机体验一方面是为满足逐步提高的散热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差异化需求以及通过提升产品的精致感来强化高端形象。
国盛证券《2024 年散热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 年是消费电子 AI 元年,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内部器件发热量及散热需求显著提升。AI 赋能使得产品功能更加强大,同时也对手机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的需求增加,导致功耗和散热问题日益严重。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散热,不仅会制约 AI 算力,甚至会影响设备的稳定运行,缩短使用寿命。
散热需求在手机新品宣传时有所体现。vivo 介绍 X200s 性能体验时,突出了行业首发脉脉流体 VC 散热,让用户玩游戏更畅快。
郭天翔则认为,近年来手机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很难有显著的创新成果可以吸引消费者换机。因此,手机厂商更多从颜色、材质、Deco(装饰性设计)等产品外观方面入手进行升级改变,以此吸引消费者。
" 消费者在选购手机时,尤其是线下试用购买手机的时候,良好的手感确实可以提升消费者的好感。" 郭天翔补充道,手机材质的改变也与其重量、防摔性能以及信号需求等有关。
手机抗摔,消费者真会不带壳吗?
手机的防摔性能提升,裸机体验感也在不断优化,但消费者真的会不带壳使用手机吗?
据此前市场调查公司 NPD Group 数据,75% 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会使用手机壳,25% 以上的人会购买两个以上手机壳。
" 大多数人买回手机后都会带壳贴膜。" 郭天翔表示,厂商虽然在新品发布会展示裸机,但在发布会最后,会提到自己的官方配件手机壳以及第三方适配的手机壳数量。
刘雨实解释,即便部分厂商在努力提升手机抗摔性能,但由于手机摔落角度力度不可控,碎屏、划痕的风险仍然很高,且高端机型的维修成本高达上千元乃至数千元,这远高于手机壳的购买成本。
北京某手机实体店售卖人员向中新经纬表示,防摔材质能够支持手机从桌面摔至平地而不损坏,但如果地面有尖锐物品,手机的损坏程度仍然不可控。
郭天翔指出,虽然手机的材质在不断优化,但并不能 100% 防摔。尤其当下消费者换机周期越来越长,为了延长手机使用寿命,消费者仍会使用手机壳。
艾媒网显示,近五成中国智能手机消费者更换手机的周期为 3 年~4 年,与智能手机的使用寿命相近。
此外,郭天翔还表示,手机防摔性能在加强,但防划依旧困难,在以旧换新过程中,划痕会明显影响回收价格。
北京某商场第三方回收平台工作人员告诉中新经纬,划痕对手机回收价格影响视其原价而定,越贵的机型,往往折损越多。一般价格在 7000 元~8000 元的高端手机,有划痕时折旧将减少 400 元左右,如果碎屏,折旧通常减少 1000 元以上。
中新经纬从北京某手机实体店了解到,一款价格为 8499 元的高端手机,碎屏后在无碎屏险情况下,更换该厂商原屏需要 3000 元左右。以此维修成本计算,换一块出厂原屏可购买大约 300 个 10 元的手机壳。
" 碎屏保 " 或难撼动手机壳市场
如今,部分厂商在售卖手机时会推出 " 碎屏险 "" 裸机质保 " 等组合服务。 例如,vivo 新品首销期间,赠送 vivo care+ 和碎屏宝; 华为推出了 " 碎屏无忧 ",质保内容包括因意外碰撞、跌落、挤压原因造成的屏幕破碎; 小米推出的 MiCare 服务,涵盖碎屏保障; 荣耀某些机型在促销时也会附赠碎屏险。
北京某手机实体店工作人员告诉中新经纬,目前该品牌的高端机型 Ultra 系列购买时配送一年的碎屏险,并表示,更防摔的产品往往都会赠送碎屏险。
当被问及是否建议套壳时,手机实体店工作人员称,手机背部机身虽然抗摔,但套上手机壳安全性会提高,能对屏幕多加一重防护,仍旧建议带壳使用手机。
从市场数据来看,手机壳市场仍在持续扩大。根据市场研究企业百谏方略统计,全球手机壳市场规模呈现稳步扩张的态势,2024 年全球手机壳市场规模达到 758.8 亿元。根据市场研究咨询企业 QYResearch 发布的《全球手机壳市场报告 2023-2029》,预计到 2029 年,全球手机壳市场规模将达到 142.2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3.3%。
行业研究数据平台蝉魔方数据显示,2024 年 1 月至 11 月期间,抖音电商平台上手机配件品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 36%。其中,手机保护套 / 壳市场规模最大,销售额在 10 亿元~25 亿元区间,占手机配件市场份额的 35%。
厂商推出裸机质保服务是否在进行 " 去壳化 " 引导?刘雨实表示,厂商此举在于强化自身设计的主导权、降低用户裸机使用的心理门槛和提高裸机接受度,但手机壳仍是较为廉价且能获得较高抗摔性能的方式,并且能够彰显个性,并不会轻易被淘汰。
刘雨实还提到,消费者使用手机壳并非完全出于防摔考虑,手机壳也体现了用户的个性化审美。
(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明明买回去要带壳,手机厂商为什么还坚持宣传“裸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