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毕熠彤 2024-12-30 香港日刊 3 次浏览 0个评论

回顾一周艺术人物:在上海,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雕塑家曾成钢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中华艺术大家说”中,结合自己的创作,讲述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油画家米巧铭则在滨江大道边举办个展,呈现其融入东方气韵的写实绘画;约翰·凯奇、黑田泰藏、戴牟雨在在上海木曦画廊的三人展“轮”则展现了各自在日常生活中的禅意;在香港,美国艺术家斯科特·卡恩个展则展现其对蓝月的描绘与幻想。

上海|雕塑家曾成钢

解读中国雕塑艺术的现代重塑

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曾成钢

12月29日,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共同主办的“大美术馆计划”之美育讲堂——“中华艺术大家说”第一季第三讲,在中华艺术宫开讲。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教授担任主讲,以《我塑雕塑 雕塑塑我》为主题展开了一场演讲,带领观众走进雕塑艺术的世界,解答了“什么是雕塑?”“为什么需要雕塑?”“未来的雕塑是什么?”等议题。

“雕塑营造生活,雕塑定义生活,雕塑激活生活”,这是曾成钢教授对雕塑与社会的关系的精辟总结。曾成钢从事雕塑创作已有40余年,是雕塑艺术界的领先人物。演讲现场,他和观众们回忆了年轻时“乘风破浪”学美术的经历和追求。他29岁创作的《鉴湖三杰》夺得全国美展金奖;此后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国家博物馆收藏。

曾成钢认为,雕塑是艺术在时间中的三维形态。他在学术上主张立足中国,关注传统雕塑,积极吸收其养料,在创作实践中构建中国的雕塑形式语言体系。此次讲座和他的研究方向密不可分,即把中国古典雕塑的特性、西方古典雕塑的优长,以及西方现代雕塑的经验更好地融汇起来,讲座围绕构建中国艺术精神与东方审美体系的雕塑语言展开,他从个人的艺术立志、出道、蜕变、悟道,到雕塑与社会的关系,再到雕塑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曾成钢,《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曾成钢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创作经验,结合自己的作品《鉴湖三杰》《精灵系列》《梁山好汉系列》《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等,分享了他的创作思考。从浙江美院的学习训练,到留学欧洲周游列国归来,曾成钢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即“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化,归纳起来就六个字:传承、转化、创造。”曾成钢以两条路径实现雕塑的“传承—转化—创造”,一是走向公共空间,二是解决意识上的问题。

“国家语境从根本上决定了雕塑的形态与样式。雕塑与国家形象互为表征,互相塑造。可以说,雕塑史就是社会发展史。”曾教授提出,雕塑的价值在于其创造性、价值感、永恒性和空间感,能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和价值输出。他还积极推进雕塑公园的建设,既解决了城市环境的美化问题,也解决了城市雕塑发展的困境,从另一条途径建构了城市性格。最后,曾教授真诚分享了他的梦想,即通过雕塑艺术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他的作品《大觉者》,将千年来世界历史上七位杰出的思想者汇聚在一起,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曾成钢,《丹心忠魂》

“中华艺术大家说”第一季曾邀请冯远、许江等艺术家分别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畅谈艺术话题。(文/徐明徽)

上海|油画家米巧铭

在写实绘画中融入东方气韵

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米巧铭

12月28日,米巧铭个人油画展在上海滨江大道1833号展出,呈现其展出马系列、“梵韵吉相”佛像系列及京剧系列三个系列的作品。

米巧铭,职业画家,毕业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师从俄罗斯艺术家萨嘎洛夫、尤里•戈留塔。留俄十余载,长期的学院派教育背景夯实了她的写实油画功底。归国后,她尝试探寻将西方油画与中国画相融合,慢慢建立具有她个人风格的绘画方式。

米巧铭的马系列虽采用了西方的写实绘画形式,依然可看出她对东方气质和神韵的融入,这种融入体现在她对眼睛的刻画。源自早年对传统中国画的学习积累,米巧铭以饱含传统意蕴的用笔,细腻地描摹出马的各种生动传神的眼神,或惊奇,或淡然,或坚定,充满灵韵和生命的力量。这些马或侧身回眸,或垂首沉思,或凝视前方,形态各异,刻画得极为逼真。

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米巧铭,马系列《若梦》

米巧铭的“梵韵吉相”系列则是将中国文人山水画、花鸟画、敦煌飞天壁画等作为背景,后以写实手法描绘鎏金佛像主题,再以桃花或木棉花点缀在画面的角落。在作品背景的创作上,她以油画技法皴擦晕染出中国古画中的主题,笔触随性自然,用色上追求古朴厚重的质感。米巧铭对古画的选择,源自对传统中国画精神内涵的探寻,如传统画中的“道法自然”“明心见性”,以“禅心”及“禅境”“禅趣”“禅气”等。作为前景的佛像笔触精致,佛像上斑驳的金属质感亦被仔细刻画,造像色彩沉稳厚重,光影柔和。超写实地还原物象不是米巧铭的创作意图。她试图在作品中保留对中国佛像绘画唯美的东方人文情调,力图实现传统佛像绘画向当代美学形式的转换。

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米巧铭,《无畏于心》

而米巧铭的京剧系列是将“京彩系列”与“梵韵吉相”相结合,做了取舍与提炼,重新衍生出一种新的艺术面貌。在与“梵韵吉相”同系列风格的古画大背景、大基调上的基础上,作为作品主体的戏曲人物,同样是以写实的技法来刻画,人物头上精致的钿饰,华丽的衣裳,细密的额妆,精致的脸庞和神采奕奕的表情,无不生动细腻。而对人物下半身衣裙的处理,画家却采用了虚化处理,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观众的视点聚焦在了人物的面部表情,更加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直以来,如何将东方韵味与西方技法的在写实创作中巧妙结合,是米巧铭艺术创作的方向。她说,中华有5000年文化历史,留下了很多艺术瑰宝,如以前的匠人留下的历经千年的精美壁画等。她也希望将这些文化遗产用油画的技法传承下去。(整理/陆林汉)

上海约翰·凯奇、黑田泰藏、戴牟雨

在日常生活与创作中的禅

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约翰·凯奇(左)、黑田泰藏(中)、戴牟雨(右)

近日,展览“轮:Every Day is a Good Day”在上海木曦画廊展出,呈现美国作曲家、艺术家约翰·凯奇、日本艺术家黑田泰藏和中国艺术家戴牟雨的作品。

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先锋艺术家之一。他是艺术家、作曲家、思想家、禅宗实践者、跨学科合作与当代艺术的推动者。他打破艺术与音乐的界限,探索偶然性、静默和非传统创作形式,对当代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黑田泰藏(1946-2021),日本当代陶艺领域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于20世纪70年代在加拿大开始陶艺训练,1981年返回日本,拜师于著名陶艺家岛冈达三门下,完成了严格的学徒训练。1991年,黑田泰藏在日本伊豆半岛的富户地区建造了自己的居所与工作室。与探索独特造型或装饰性设计的陶艺家不同,黑田泰藏被朝鲜王朝白瓷的纯净之美深深吸引。从1992年左右开始,他致力于创作高温烧制、未经釉面的“烧締”(yakishime)白瓷;戴牟雨,生于七十年代,1999年毕业于广州美院装艺系,现居住上海,专注于纸本绘画艺术创作。

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约翰·凯奇, 11 Stones, 1989, 

三位艺术家都因不同契机,以各自反复的日常创作及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践行着“Zen”(禅)。约翰 · 凯奇从“邂逅”铃木大拙,到将“禅”思想和《易经》卜卦等方法外化到音乐、视觉等联觉创作的方方面面;黑田泰藏给自己限定“拉胚成型、器皿、单色”之条件,让他抵达“形”的无端变化;戴牟雨如“快照集”般的每日手稿和摄影所形成的视觉图像库,以及他“果冻体”一样的绘画肌肉记忆。

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展出现场,黑田泰藏作品

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戴牟雨,念念之中,2023, 纸本水墨

凯奇的作品和思想通过音乐、影像和经转译的多语言文字媒介广泛流传,启迪了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人群;黑田泰藏在法国、美国和加拿大的游历和多年旅居后,回归到“禅”被主要践行的故土,在“陶轮”上追寻器物永恒的精神性;身处“禅”发源地的戴牟雨,则适时回望,拾出“锦灰堆”里的些许,由点及线划出氤氲袅袅。展览将展至2025年2月15日。(整理/陆林汉)

香港|美国艺术家斯科特·卡恩

以画笔渲染蓝月的意境

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斯科特·卡恩,2023. Photo by Jason Schmidt. Courtesy David Zwirner

近日,美国艺术家斯科特·卡恩(Scott Kahn)个展“蓝月难逢”在香港卓纳画廊展出,呈现其一组全新的绘画,聚焦不同阶段的满月及其蕴含的丰富内涵。此外,展览还呈现卡恩职业生涯中的数件精选风景作品。

斯科特·卡恩,1946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现生活工作于纽约的韦斯特切斯特。1967年,他获得了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BA人文学士学位。次年,卡恩前去纽约的艺术学生联盟求学,师从画家塞奥佐罗斯·斯塔莫斯(Theodoros Stamos),并且遇到了诸如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等其他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尽管他很快便远离了抽象绘画的方式,转而投入他日后广为人知的具象风格。

根植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经历,卡恩创作的谜团般的风景、肖像和梦境之景杂糅着现实与超现实的元素。五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具象的表达方式,运用独特的形式语言,细腻而诗意地渲染着他周遭的世界。

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斯科特·卡恩,《蓝月》,2023年,图片由艺术家和卓纳画廊提供

展览标题出自一幅创作于2023年的绘画《蓝月》,画中满月的银色圆球似乎正在与它蓝色的分身相互融合。作为一种月相,“蓝月”指的是依据日历在一个月中出现了两次满月,这样的情况每两到三年出现一次,不过该词起源于十六世纪时“月亮是蓝色的”这一说法,意在表达某种不可思议的离奇现象。两幅相关联的小尺幅作品《蓝月II》和《女贞树篱后的日落》(皆创作于2023 年),似乎放大了尺幅较大的 《蓝月》中的元素,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改造。此外,作品《斯托克弗莱明的悬崖 IV》出自1987年创作的一个重要系列,描绘了风景如画的英国乡村,雾气笼罩着青翠的山峦。在画中央,一个小小的、神秘的开口,仿佛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作家、诗人姚强(John Yau)写道:“这些绘画源自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它们超越了自身的现实,并且无缝地达成了一种类似于催眠状态的清晰性。站在卡恩的绘画前,我们开始看到自己正在观看一个世界,其中尽管饱含大量精确的细节,但仍旧是个谜,就像一个无法被打开的美丽的盒子。” 展览将展至2025年2月22日。(整理/陆林汉)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一周艺术人物|曾成钢解读雕塑,米巧铭展写实绘画》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