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量储蓄背后存在诸多问题。过度储蓄可能导致消费不足,影响经济增长。大量储蓄可能流入不良投资渠道,导致资本浪费。巨量储蓄还可能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应鼓励适度消费和合理投资,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在各国排名中都名列前茅,中国储蓄率高是一个普遍的认知。
但是我国真的是储蓄大国吗?所谓的储蓄大国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哪些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勤俭节约、未雨绸缪,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储蓄行为。储蓄被作为一种美德,同时几千年历史中长期的天灾人祸带来的不确定性,让储蓄成为人们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方式,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认为中国人有储蓄基因的原因所在。
毕竟从古到今,先人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这种生活习惯也像那些传统一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我们是有储蓄传统的。
2023 年,中国的储蓄率是 44.2%,世界第一,只有新加坡以 43.4% 的储蓄率与我国接近,位列第二。而同期美国的储蓄率是 7.9%。单纯从数据来看,再考虑到中国 GDP 的规模,确实可以得出中国是储蓄大国的结论。
但是,在巨量的储蓄背后,却存在着储蓄分布不均衡以及储蓄资金未能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问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 2024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至 2024 年 9 月末的存款余额达 300.9 万亿元,这些存款中,住户存款约 148.8 万亿元,企业存款(包括企业及非银金融机构)大概 106.5 万亿元,机关团体及财政性存款都可归为政府存款,这部分大概 43.5 万亿元,此外还有 1.8 万亿元的境外存款。
可以看出,住户存款部分基本上占了将近一半,另一半是机构存款。我国的 GDP 在 2023 年达到 126 万亿元,这个存款总额已经达到了 GDP 的 2.5 倍,总金额确实比较大,如果用储蓄余额来排名的话,相比中国依然会名列前茅。
但是,仅仅从总金额来看,也只能看到表面,用来理解一些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就会有很大局限性。
存款余额的组成中,住户存款就是居民存款,这一部分存款统计的就是千家万户的存款金额。我们 14 亿人,总金额 148.8 万亿,算下来基本上每个人存款 10 万多一点,如果是一个三口之家,那一家人存款就三十多万,这才达到平均水平。
我知道一说到 " 平均 " 这个词,肯定很多人心里自然地反感。我们在太多的情况下 " 被平均 ",在各种数据统计中 " 被平均 " 某种程度上就是精神上的折磨。明明我没有那么多钱,每次总让人有拉后腿的感觉,这种体验很不好。但是为了说明问题,这个词又不得不拿来用一下。
具体到存款,不同的群体差异巨大。
招商银行的零售客户数据经常被用来分析经济问题,那么我们也引用一下招行的数据。
根据招商银行最新的 2024 年第三季度报告披露,该行当前零售客户 2.06 亿户,管理零售客户资产约 14.3 万亿元,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指日均全折人民币总资产在 50 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506.6 万户,资产余额 11.7 万亿元,其中资产千万元以上的私人银行客户不到 16 万户。金葵花客户占比 2.4%,拥有 81.8% 的储蓄资产。
可以看出来,所有在招行存钱的客户中,平均资产余额约为 6.94 万元,这是大锅饭式的 " 平均 "。而金葵花客户群体的平均资产余额约为 230.95 万元,除去金葵花客户的资产,那么只剩下 2.6 万亿元可供普通储户群体自己 " 平均 ",那算下来平均储蓄资产余额多少呢?大概就是1.3 万元。
这个平均数,是不是大家觉得才是比较符合现实感受的呢?是的,平均每个人存款一万三千元,或许,这个时候绝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拖后腿了,你存一万四和我存一万二,会有啥大区别吗?大家都是有万元级别存款的人。
金葵花客户以及资产更多的客户们,大幅度拉高了存款平均数。结合央行发布的截至三季度的统计数据,那么招行的这些客户存款基本上接近于全国住户存款的十分之一。
考虑到招行的业务主要在城镇,其客户存款平均金额竟然还比全国平均数低了三万多元,而农村地区客户,使用最多的是邮储、当地城商行以及信用社存款,甚至很多村镇都看不到同为国有四大行之一的农业银行的网点,这部分储户的平均储蓄余额更低。
邮储银行的年中报告数据可以证明这个推断:该行截至 2024 年 6 月底,零售金融业务服务个人客户 6.65 亿户,资产管理规模 16.23 万亿元,总的余额比招行仅仅多了 2 万亿元,但是客户数量则是招行 3 倍还多,户均存款 2.44 万元,大约相当于招行客户平均存款的三分之一。
邮储没有公布储户的具体构成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邮储的储户里面肯定也有资金大于 50 万元的大客户,考虑到邮储客户群体的广泛性,二八定律的表现可能更为夸张。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万把块的储蓄,在当前这个物价环境下,只能说聊胜于无,一旦家庭面临什么急难愁困的事情,这点钱都可能不够用了。所以,招行两亿客户里面只有五百万户可以算是有足够存款,再退一步,我们把其中存款四十万、三十万,甚至十万二十万的一些达不到金葵花标准但是存款高于平均数的客户也算上,把这个比例增加 4 倍,那么没有 " 被平均 " 感觉的人的比例可能也只有 10%。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分配不均衡的程度仍然达到一九开——仍然比二八定律要严重。
正是由于这种极度的存款不均衡,绝大多数人也并没有存款的感觉,故而一看到 " 平均 " 存款就会生出深深的反感。存款数量很大,但是跟人数最多的普通储户又没有关系,这种畸形的储蓄结构,是有很大问题的,所以也难称 " 储蓄大国 "。
大量的存款躺在银行,没有流通到经济体循环中,在一定时段内是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作用,或许其唯一的作用就是为银行提供了贷款的基础。
但是,过多的储蓄资金对银行也不是好事,目前大家也知道,各家银行也都在拼命求人贷款,而不希望存款增加,央行也在不断调低存款利率,那就说明这个存款对银行也造成了压力。
曾几何时,我国的存款大概也只有七万亿,媒体天天如临大敌,说是这些存款就是关在笼子里的一只老虎,一旦放出来就会引起通货膨胀,那时候银行不断加息,就是为了不让这些存款跑出来。
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具体情况,当前的情况是,这些巨量存款,绝大部分属于富人,普通人的存款可以只是应急之用,即使没有拿出来融入经济循环,也不是造成银行压力的主要原因。
富户的存款存在银行,一方面需要银行付息,另一方面也形成一种沉没资金,没有参与经济循环。所以目前大家普遍觉得经济压力大、挣钱难,这种资金的沉没就像是经济的血管里少了很多流通的血液,血液流量少了,整个人体都会觉得眩晕、没精神,循环的经济体也是一个道理。
这当然是一个比喻,为什么资金一定要参与循环才能对经济有作用?其实很好理解,用大白话说就是,钱花了才是钱,花掉之后才能发挥钱的作用。如果不花,停在这里,那就是一张纸。所以沉没资金如果一直沉没下去,那这部分资金价值就不会发挥出来。假如一年内都没动,那当年的 GDP 很可能就消失了这部分价值。
另外,储蓄作为银行基础资金还会贷款给其他人或者企业,如果贷款人随手又把所贷的款项存入银行,没有用于生产或者发工资等等,那这就是典型的资金空转。
如果资金用于购买原材料、发放工资等,又不一样了,虽然现在不需要实际拿出钱来,资金仍然是在银行内打转,只是银行通过记账规定了资金的流向和位置,但是资金给了上游厂家和劳动者,就相当于真正的流入了经济的肌体,形成了真正的循环。而厂家销售的税收、利润以及劳动者的工资就是实实在在的 GDP。
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说清楚,参与经济运行的资金量肯定是大于 GDP 的。为了避免把营业额跟 GDP 混淆,我们可以简单假设一家企业如果当年贷款 1000 万元用来投入生产,600 万用来购买原材料和设备、200 万发工资、200 万交税,销售额假设是 1100 万元,老板净利润就是 100 万,那么这一年下来,这家企业的营业额就是 1100 万元,而这家企业创造的 GDP 就是工资、税收及老板净赚的钱,也就是 500 万元,可以看出这些钱恰恰也就是营业额减去购买原材料和设备的钱,可以说他投入了一千万元就创造了 500 万元的 GDP,这 500 万元分给了员工、政府和老板本人。而到了统计 GDP 的宏观层面,就是工资、税收和资本利得这几项。
富人花钱当然比穷人多,但是一个富豪花得再多,他也只能买十几辆百万级别的豪车,买几套几千万甚至几亿级别的豪宅,但是,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他买这些产品,还不如买几百辆十万级别的普通车,买几百套百万级别的房产好。因为这些普通的产品大量销售出去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让更多的人拥有收入,一连串连锁反应下来,后者才更能推动经济发展。
所谓储蓄," 储 " 就是保存," 蓄 " 就是聚积,把平时的物资收集起来保存的概念自古有之。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有储存粮食的习惯。《诗经》中有 "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 的描述,意思是粮食堆满我们的谷仓,囤里也装得严实紧密。说明当时人们已经重视粮食的储备。
在这么长的历史中,先人们一直在与各种苦难作斗争。苦难形成的原因无非就是天灾和人祸,真正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的和平年份少之又少,大部分时间不是各种洪涝就是干旱、蝗灾甚至瘟疫,除了天灾,就是各种人祸,包括战乱以及官府的各种苛政、盘剥。
即便是历史上被视为盛世的年份,只是相对其他时期少了战乱,但各种天灾一样有。比如开元唐明皇时期的蝗灾,清代康雍乾时期虽然持续百余年,但是期间仍然有战争,旱灾、水灾、地震一个都不少,另外加上官场腐败、克扣赈济现象普遍存在。承平时期还有天灾,更遑论战乱年份更多,频繁遭遇灾年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在年景稍微好的时候尽力地做一些储蓄,一旦灾害战乱到来,那只能成为流民,赈济不到的话唯有自生自灭。所以,储蓄的观念之所以长在历代先民的骨子里,那都是从生存的角度去做出的行动。
现代社会虽然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仍然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所以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进行储蓄。但是不同人群的储蓄动机是不一样的。如前面所述的金葵花客户,可能其动机更多地是为了获取资金收益,而对于普通储户来说,则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应对未来个人或者家庭可能到来的紧急情况。
正是由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储蓄动机,央行的存款利率下行并没有对储蓄有任何的影响,即并没有大量的储蓄进入经济循环形成购买力。因为对于富人来说,可能没有更好的既能保证本金安全又能获取稳定收益的渠道,股市或许是一个渠道,近期股市的拉升也确实吸引了很多资金进入,但是储蓄余额结果一出,人们马上看明白了,嘴上喊的是跑步入场,实际上储蓄余额仍然增加了几万亿。
真正跑步入场的人确实也有,而且可能也赚钱了,但是被套挨打的恐怕也不在少数,股市的不确定性更高,在股市得到稳定盈利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更多的资金还是理性地选择了呆在银行而非跑到股市。
基于理性的经济人的考量,富人的资金并没有受利率下行影响,而穷人的资金更不用说了,本来就一万元的储蓄,还可能为了应急已经是活期了,更不会在乎定期利率的调整,啥利息不利息,完全没什么关系嘛。
普通人生活的花销才是需要考虑的,别说家里每个月的房贷车贷、水电燃气费、物业费,交通通讯费、伙食费等必要之处,万一有个人情往来,坐在你对面的同事要结婚也通知了,你能装作不知道而硬砍掉这个人情往来支出吗?
所以,不到紧急情况用时怎么能为了满足欲望而花掉呢?所以,万元户们的存款,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现金,只是现在啥都用手机支付,纸币反而不方便,现在都电子化了,没有纸币,没有钱包,还可以防小偷,当然就没必要把钞票取出来放在家里。
三百万亿的储蓄,其实属于普通人的可能也就十几万亿,普通人万把块的存款有可能已经算是过得不错的了,很多人可能还因为经济下行进入了不但没有储蓄反而有不少负债的现实困境。
所以从总金额上看,我们储蓄是不少,但是多看一层数据就知道,十几亿中国人其实没有什么储蓄,再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那更没底气说我们是储蓄大国了。
当前基准利率的调整更大的意义或许是为贷款人减负,而储蓄端利息的减少无论对于哪类储户来说,好像已经不具备什么影响力了。唯一有大影响的就是对于银行,可以保证一定的息差,从而让银行盈利保持相对稳定。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确实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么庞大的储蓄,那么在历经货币政策之后,既然储蓄岿然不动,且依然稳步增长,那就应该仔细深入地研究一下为什么了。
前面说了那么多,其实各位也能看出来了,要讨论储蓄,想要储蓄为经济发展助力,其实要解决储蓄的结构不均衡问题,储蓄结构的不均导致这部分庞大的资金未能进入经济循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要解决这个不均衡问题,就要解决最广大的普通储户的收入问题以及现存的越来越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 END ///
转载请注明来自亚星官方网-亚星开户-亚星代理,本文标题:《巨量储蓄背后的问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