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王姝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1月13日发布信息称,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上调至1.75,于2025年1月13日实施。该项参数上调将鼓励市场主体跨境融资而替代购汇,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
同日,中国人民银行还发布信息称,人民银行、外汇局将继续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增强外汇市场韧性,并重申“三个坚决”。“人民银行、外汇局作为外汇市场的监管者,在面对市场变化时更加从容,经验更加丰富,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央行行长潘功胜1月13日在亚洲金融论坛开幕式上表示。
相关部门发声也是外汇市场逆周期管理的工具之一,再叠加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离岸央票发行增加,1月13日上午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短线拉升约80点、收复7.36关口。
有市场分析认为,在稳汇率诉求提升且经济数据边际改善的背景下,货币宽松节奏可能推迟,同时如果人民币进一步贬值或贬值预期浓厚,监管仍会继续推出汇率逆周期管理措施。
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如何影响汇率?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是人民银行和外汇局用于调控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关键参数。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计算公式为: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 = 资本或净资本×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初始值为1,后经历了多次调整。回顾来看,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历次上调时点基本对应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较大时,而历次下调时点通常位于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之后。
比如2020年3月,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当时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贬值至7.1;再如2020年末2021年初,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以缓解本币汇率升值压力。
究其原因,该项参数上调将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鼓励市场主体跨境融资而替代购汇,提升境内美元流动性,促进跨境资本流入,抑制人民币贬值,起到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反之,则对人民币升值可形成一定制约。
2022年以来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当年10月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2023年7月上调至1.5,此次进一步上调至1.75。在前述计算公式中,企业、非银金融机构、银行类金融机构及外国银行境内分行的跨境融资杠杆率为2、1、0.8。
此次全口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后,意味着企业、非银金融机构和银行三类主体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提升至其资本或净资产的3.5倍、1.75倍、1.4倍。这有助于够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从而缓和现汇市场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释放稳汇率信号。
工具箱还有哪些工具?
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会议指出,2024年以来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美元指数震荡走强,非美元货币普遍走弱。人民币在国际主要货币中表现总体强势,衡量人民币对多边货币汇率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指数全年升值4.2%。
Wind数据显示,2024年人民币在岸汇率由年初的7.13贬值至年末的7.3,但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由年初的97.42升至年末的101.47,出现一定幅度的升值。
这意味着,虽然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压力不断加大,但是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在去年尤其9月份以来一直在升值。这说明人民币贬值是美元过强带来的非美元货币的普遍贬值,但其他货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更大。
当前人民币汇率双双跌破7.3,1月10日离岸人民币汇率跌至7.36,再叠加美国未来可能对中国加征关税,市场上人民币贬值预期较为浓厚。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会议指出,要增强外汇市场韧性,加强外汇市场管理,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这“三个坚决”首次出现于2023年9月11日召开的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专题会议上,当时人民币汇率触达7.34。当月央行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至4%,释放美元外汇流动性,促进人民币汇率稳定。如果未来出现人民币汇率背离基本面的急跌情况,监管层稳汇率工具还会及时出手。
据界面新闻记者梳理,当前中国央行、外汇局外汇市场逆周期调节工具十分充足,包括价格型工具、数量型工具和宏观审慎工具和其他四类。价格型工具主要包含逆周期因子;数量型工具包括离岸央票的发行、远期售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和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宏观审慎调节工具则包括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的调整等;其他工具还包括衍生品掉期的使用、公开发声干预等。
一些分析认为,央行已使用逆周期因子将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设置在7.2以下。根据即期汇率对人民币中间价的偏离幅度不能超过2%的规定,7.2以下的中间价意味着人民币在岸价不能超过7.344,所以2023年以来在岸价一直处于7.35以下。
此前的1月9日,央行发布公告称,1月15日央行将通过香港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债券招投标平台,招标发行2025年第一期中央银行票据600亿元人民币。离岸央票有助于回收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进而减轻人民币汇率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央票发行有两个特殊之处,一是发行的规模达到600亿,单次发行规模创2018年开始发行离岸央票以来之最;二是发行的时间点,过去发行央票一般会在央票到期时续发,但此次是在没有央票到期的情况下发行。
“监管层在较短时间内再度释放稳汇率的清晰政策信号,旨在防范短期内人民币贬值预期过度聚集,维护汇市稳定运行。”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在新一轮稳汇率的过程中,远期售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和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尚未使用,目前二者分别为20%、4%,前者处于历史最高,后者处于历史最低,前者进一步调升、后者进一步调低可能面临一定压力。
此外,监管层公开发声干预通常发生于汇率出现一定单边波动时,且通常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也会影响市场走势。如2018年10月时任央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的潘功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喊话:“对于那些试图做空人民币的势力,几年之前我们都交过手,彼此也非常熟悉,我想我们应该都记忆犹新。”人民币当即出现一波急速拉升,探底回升近300基点。
货币宽松节奏可能推迟?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在“能早则早”的要求下,市场预计一季度甚至1月份降准降息会落地,但在稳汇率背景下,有分析指出,货币宽松可能会延迟落地,因为降准降息将使中美利差加大,加剧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
国海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靳毅表示,年初地方债供给压力有限,央行实行宽松政策、配合财政的必要性下降。考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政策也需要留有后手,央行目标或更侧重“稳汇率”,货币宽松节奏可能推迟。
历史上也有类似案例。2016年1月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浓厚,同时由于春节取现的原因,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但央行并未降准,而是通过投放6000亿MLF应对。
时任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解读:“央行提供6000亿元以上的中期流动性,有替代降准作用的含义。如过度采用降准措施,可能导致对短期利率过大的下行压力,不利于稳定资本流动和汇率”。而现在央行有买断式逆回购、国债净买入等方式可替代降准。
中国是大型经济体,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如果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降准降息也会落地,相应会承受一定的人民币贬值压力。比如2022年7月、8月,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大幅回落,8月政策利率下调10BP,人民币贬值突破7。
靳毅称,基本面走弱是触发降息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地产销售情况、通胀水平、融资需求。在地产成交面积同比下行、挂牌价持续下跌、通胀走弱、融资需求减弱时,容易触发降息操作。
在去年9月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出之后,当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抢出口”下12月出口增速回升至10.7%,国内经济基本面或暂不构成降息的触发剂。
近期《金融时报》也援引专家观点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隔14年重提适度宽松,更多是对前期货币政策立场“支持性”的确认。但当前市场对于货币宽松有抢跑之嫌,透支了货币适度宽松的利好。
王青认为,考虑到美元还有可能强势运行一段时间,人民币在跌破7.3后或还有一定下行空间,但汇市风险不大,特别是在体现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的CFETS等三大一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持续处于稳中有升的偏强状态的背景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